校服看似是一件简单的服装,实际关系着学生的健康安全、美观自信,牵动着社会各方的关注。2015年原国家四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校服新政”)以来,中国校服行业正发生一场向善、向美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学生穿着安全、美观的品质校服行走在校园之中。但由于“校服新政”未厘清校服采购的法律主体,给少数地区留下了一定的寻租空间,出现地方保护、家长学生参与度低、“一刀切”片面化管理等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提出,在加强校服质量监管的同时,应打破存在于校服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玻璃门”,切实提升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建议,各地要重视校服质量的提升,增加校服市场开放度,鼓励校服优质供给。他认为,政府一方面要加强校服质量监管,另一方面要注意避免地方保护,在校服采购过程中不应对校服企业人为设置一些不合理的“隐形壁垒”,以防走入“低价中标”或“高价陷阱”,以及盲目自建平台等误区。
各地积极探索 营造公平开放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教育部和相关单位高度重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校服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政策,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努力保障校服质量安全、提升服装育人功能。
今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服管理工作的通知》(苏教备函〔2023〕2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在校服监管方面“各地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不得存在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和行政垄断等行为”;在校服选用方面,“学校承担校服选用主体责任,建立以管理人员、家长委员会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多方参与的校服选用组织,负责选用、采购、监督等工作,其中学生和家长代表占比不低于80%”、“校服选用采购确保公开、透明,教育行政部门要全程进行监督”、“校服款式一经选用要保持相对稳定,确需变更的应征得半数以上学生家长同意”,并要求学校“制定校服着装规范和管理要求,充分发挥校服德育美育作用”。
针对当前市场交易中存在的“隐形门”、“卷帘门”、“旋转门”等采购乱象,《通知》规定,“严禁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以任何理由截留、挪用、挤占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资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违反市场原则采取“定点”“定商标”等方式干涉交易,不得通过入围方式设置备选库、名录库、资格库,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妨碍供应商进入本地市场,限定或变相限定购买特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
“采购平台”不是万能药做好校服采购需多方共建
从江苏、四川等地近来颁布的校服管理政策不难看出,各地主管部门在积极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从而提升学生校服优质供给。而近期部分地区打着“阳光”旗帜的校服采购代收费平台反其道而行之,成为地方保护、不民主、不阳光的保护伞,是“定点”、“定商标”的变相形式。从出资人来看,此类平台仍属于政府入围代收费采购模式,即政府通过入围招标,为辖区内学校选择数家校服供应商,再由学校或家长委员会在入围名单中确认校服供应商,并通过平台收取校服款项。这种模式的初衷是运用信息化技术来确保校服采购的透明。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容易变形为借入驻平台干预校服采购,保护本地校服企业的情况,甚至收取不恰当比例的校服款,损害校服企业和家长利益。
此外,仍有部分省份表面严抓严管,实则以陈旧的“限价”文件干预校服采购,变相保护本地企业,方便对外地企业“选择性设卡”。而平台向入驻企业收取费用,不仅瓜分了企业用于研发、设计的利润空间,还与“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的目标相背。且平台上正规企业的产品被仿冒、维权难,不符合产权保护基础制度,也导致了校服产品难以跳脱低质低价的发展“怪圈”。
校服不同于食材采购需尊重学校特定气质文化需求
与网购食材不同,服装行业包含了从上游面料、辅料生产、到成衣加工、后道整理等多个环节工序,纺织服装产品质量需要经过实验室专业器材判断,尤其是涉及学生安全的甲醛、偶氮、PH值等看不见、摸不着的理化指标,这与大多数消费者通过产地、生产日期、肉眼观察等少数维度就能基本判断食品安全有着明显不同。且服装工程是分工专业化领域,有高度的产业集群效应,通常面辅料等原料都来自全国各地,因此要达到“全程可视”本身就存在困难,且即便“全程可视”,消费者也无法从肉眼判断这批次的产品是否符合核心质量指标。
一个学校的校服就像校歌、校徽一样,是校园文化的显性表达,因此在选购校服时,需要结合学校的治学理念、文化历史、气候特点、当地文化习俗、特色课程等制定综合方案,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或家长简单选择校服款式、颜色。
当前,我国教育需求与教育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向,订购校服需考虑到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课堂学习、体育活动、出席仪式等不同场景的需求,还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发育特点,综合考虑面料的选择和版型的剪裁。这些个性化的需求并非简单的价格、参数能够衡量和满足,小批量零星的增补订在订购平台上也难以及时实现,容易造成群众投诉增多。
打着“信息化”名义的直采平台、收费平台,无疑是为自由交易再加一重壁垒,以“简单粗暴”的狭隘化监管代替科学管理、以“平台直采”的技术动作替代阳光透明的家长诉求,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更易出现行政垄断、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风险。只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持续推动行业高效畅通,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建设,促进校服产业升级和优质供给。(王英)
来源:江南时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