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帮考教育副总裁陈立明先生在接受专访时,分享了公司在"AI+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作为国内领先的教育科技企业,帮考教育始终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教育服务的数字化转型。
以下是陈立明先生的分享内容,经编辑整理:
今天,我将分享帮考教育在AI+教育领域的深度实践,重点聚焦于【AI+升学规划】这一核心落地场景。
-01-为何选择"AI+规划"作为核心落地场景?
我们优先选择"AI+规划"作为突破口,是基于对教育市场的深刻洞察。在服务C端用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家长与学生对AI存在"天然不信任感"。这主要是因为当前AI技术尚未实现零容错,而教育领域的特殊性决定了家长需要的是"100%准确"的服务。
对家长而言,95%甚至99%的准确率都不足以建立信任。一次错误可能导致作业出错、考试丢分,而孩子的教育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头等大事,容不得任何试错。
基于这一洞察,我们创新性地调整了策略:不直接让AI服务C端用户,而是将AI打造成提升教育从业者专业度的赋能工具。这就像个人电脑最初服务于专业工作者一样,我们先致力于解决"从业者专业能力跟不上家长需求"这一行业痛点。
在实际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互联网的发展让家长和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掌握越来越专业。例如在升学规划场景中,家长经常会提出"强基计划与综合评价的区别"、"物理选科如何匹配理工类专业"等专业问题。然而,新手规划师往往需要1年以上的培养周期,才能熟练掌握海量的招考数据和政策规则。
在升学规划领域,关键在于做好"道"与"术"的结合。"道"是海量的参考数据和政策信息,"术"是基于学生个性化情况的精准分析。而AI恰好能够高效处理数据整理、规则解析等基础性工作,帮助从业者快速提升专业能力。这正是我们选择"AI+规划"作为核心落地场景的根本原因。
-02-AI+升学规划:赋能从业者,提升服务品质
传统的升学规划服务中,规划师需要查询大量数据,处理众多个性化问题,如"选择211还是985高校"、"如何权衡地域和专业选择"等。对于刚入行的规划师而言,即使能够获取相关数据,也难以给出令家长满意的解决方案,因为这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案例积累。
我们研发的"智考规划师"系统,并非要替代从业者,而是通过"AI处理基础工作,规划师专注个性化解读"的模式,大幅降低从业门槛,缩短培养周期。
具体运作流程是:规划师首先进行信息搜集,与家长深入沟通,了解家庭需求和学生情况,引导学生完成包括性格测评、职业倾向等在内的专业测评。随后,AI系统基于测评数据、升学政策、招考数据(如地域偏好、专业匹配度、保研优势等),自动生成个性化的规划方案。系统还会提供风险提示,包括专业调剂风险、教育部红牌专业预警等,最终形成完整的志愿填报建议清单。
在这一模式下,规划师不再需要应对各种发散性问题,而是专注于基于AI生成的方案进行个性化调整,如排除学生不感兴趣的专业、考量家庭风险偏好等。这种协作模式显著缩短了规划师的培养周期,使新手规划师从原来需要"1年培养期"缩短到如今"3个月即可达标"。而且,通过快速学习五六十个典型案例,规划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也在持续提升。
此外,这一模式还能实现全时段服务覆盖。在非工作时段,AI系统能够接替响应家长咨询,解决传统服务中"规划师无法7×24小时在线"的痛点;在工作时段,AI则扮演"智能参谋"的角色,为规划师实时提供数据和政策支持,提升服务的专业水平。
-03-AI+作业批改:
攻克作文评分难题
除了升学规划领域,我们还针对中学教育中的另一个痛点——作文批改,推出了"AI+作业批改"解决方案。
在中学生学习中,作文是分值最高的主观题型,但学校教师受限于时间和精力,难以为每篇作文提供精准评分和详细点评。我们的AI系统不是简单的作文修改工具,而是通过深度学习中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模拟专业评分流程进行智能化评分。
系统的核心技术在于"定档"能力。例如高考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系统首先确定作文的档位,再根据档位细化分数。实践证明,只要定档准确,AI评分与教师评分的吻合度高达98%。
目前,该功能已服务数十万用户,有效解决了"学生练习缺乏精准反馈"和"教师批改效率低下"的双重痛点,成为AI与教育业务深度融合的典范案例。
-04-未来展望:持续深化AI教育应用
展望未来,帮考教育将继续深耕"AI+教育"领域,进一步拓展AI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边界。我们计划在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自适应测评系统、智能教学助手等方向持续投入研发,致力于打造更加智能化、个性化、高效化的教育服务生态。
帮考教育始终坚信,技术的价值在于更好地服务教育本质。我们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教育质量为根本,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了解,帮考教育近年来在教育科技领域持续创新,已形成从K12到职业教育的完整产品矩阵,其"AI+教育"的实践成果正在为整个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参考。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