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荆浩艺术委员会(以下简称“荆浩艺术委员会”)成立仪式在山西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红豆峡澳涞山庄隆重举行。来自全国文旅系统、艺术院校、书画界的专家学者及文化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聚焦北方山水画鼻祖荆浩艺术研究与传承的专业机构诞生,为传统山水文化的当代活化与学术深耕注入新活力。
作为荆浩艺术委员会的首个落地实践基地,澳涞山庄凭借与荆浩文化的深厚渊源及成熟的文化传承载体,成为此次合作的核心依托。这座地处荆浩当年隐居创作的太行洪谷核心区域的文旅地标,不仅保留着“墨染翠湖”“灵龟衔寿”等与荆浩画学思想相呼应的自然景致,更拥有荆浩宫、元宇宙山水画体验空间、近现代名家书画陈列馆等配套设施,此前已通过承办荆浩红豆峡论坛形成“自然场景+文化体验”的传承模式,为委员会开展学术研究、研学实践提供了天然土壤。
成立仪式上,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荆浩艺术委员会的核心使命在于系统梳理荆浩《笔法记》的美学体系、《匡庐图》的绘画范式,以及“气、韵、思、景、笔、墨”绘景“六要”论的当代价值。委员会将整合全国艺术研究资源,计划开展三大重点工作:一是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荆浩艺术理论专项课题研究,定期发布学术成果;二是联合澳涞山庄打造“荆浩艺术研学基地”,面向艺术院校学生、书画爱好者开设山水写生、理论研修课程;三是策划“数字荆浩”文化项目,通过高清复刻荆浩传世画作、开发沉浸式山水艺术展,让千年画脉以现代表达触达更广泛受众。
“选择在澳涞山庄成立委员会,正是看中这里‘文化基因+实践载体’的双重优势。”荆浩艺术委员会首任主任在致辞中表示,未来将以山庄为起点,推动荆浩艺术研究从“分散研讨”走向“系统整合”,从“学术层面”延伸至“大众传播”,让太行山水间的千年画学精神真正“活”起来。
澳涞山庄创始人王海歌则表示,山庄将全力支持委员会工作,后续将扩建荆浩艺术文献馆,增设“名家工作室”,为委员会专家开展创作、研究提供保障,同时依托委员会资源升级现有文旅项目,打造“学术研讨+艺术体验+产业转化”的文化生态链,助力山西文旅实现“以文化赋能山水,以山水承载文化”的发展目标。
业内人士评价,荆浩艺术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对荆浩艺术的传承从“阶段性活动”迈入“常态化、专业化”新阶段。在太行洪谷这一文化发源地搭建专业研究平台,既能深挖传统艺术的理论价值,也能为文旅融合提供可复制的“学术+实践”模式,为中国传统绘画文脉的当代延续写下重要一笔。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