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逸飞激光与金羽新能联合宣布,双方联合创新研发及生产首批“无际”全固态锂金属圆柱电池已通过验证,首批已向国际头部客户交付。“无际”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不但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特征,还兼具宽温适应性和耐高压特性,能够在150℃以上高温保持稳定运行。本次联合创新成果为全固态电池在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和复杂环境下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2025-2027年全固态电池量产关口提供了新的产业化范例。
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协同,系统攻克圆柱全固态路线工程化难题
在全球新能源电池产业加速向高安全、高能量密度方向迭代的背景下,固态电池凭借其突破性性能优势,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企业竞逐的“终极赛道”。
2025年4月,逸飞激光与金羽新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前期的全固态电池合作开发基础上,围绕全极耳固态电池、方形铝壳固态电池的设备研发、工艺优化、市场推广、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
据了解,金羽新能是由北京大学等高校青年博士团队创立的科技创新企业,在固态电池研发和产业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创中国”国家固态电池产业化协同创新基地。
逸飞激光则是一家行业领先的精密激光加工智能装备供应商,该公司现已针对固态电池封装技术与装备进行了系统开发,实现了固态电池电芯装配、模组PACK及智慧物流系统等装备的客户交付与应用,并开发了高动态激光加工技术、激光加工质量闭环监测系统、精准定制激光调质系统等新技术,率先将激光微加工技术用于固态电池的极片涂层表面处理、激光极片快速干燥等工艺。
逸飞激光与金羽新能充分发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系统优势,创新性的将“圆柱+全极耳”工艺与固态电池相结合,并在材料、工艺、结构、设备等方面开展联合创新,取得圆柱全固态电池路径的关键突破——采用全固态电解质+热复合卷绕工艺,突破了电池在高低温环境下的宽温适应性,经验证在150℃以上仍可稳定工作;开发渐变式复合界面构筑技术和界面动态自愈调控技术,实现百米级固态电解质连续生产工艺,攻克固态电池制造与阻抗核心难题;突破自限性压力调控技术,摆脱固态电池高压束缚,并结合圆柱全极耳结构设计,实现无需外部高压的轻量化集成,兼具高能量密度、高安全、宽温适应性、耐高压等多项优异性能。
值得关注的是,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的抉择已从单纯的材料体系竞争,转向对制造工艺、成本控制与终极性能的综合权衡,目前市场中多采用“软包/方形+叠片”的技术路径,但普遍面临内阻偏大、制备难度高、生产效率低等痛点,“圆柱+全极耳”与固态电池的结合在理论上有可能带来性能和制造两方面的共同突破,通过全极耳设计极大的缩短电流路径和提高传导面积,有望大幅降低内阻、提升功率性能;同时,圆柱形态与高速卷绕工艺天然契合,若技术可行,则有望大幅提升固态电池生产效率,为未来大规模量产与降本打下基础,因此备受市场关注及认可。
此外,“无际”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展现出的宽温适应性和耐高压特性,为固态电池拓展了其独有的优势场景,能够适应各类极端环境,尤其在无人机、电动航空器、水下航行器、地下装备、高山/高海拔作业等高端工业领域,有望获得快速商业化应用。
固态电池产业白热化竞备下,逸飞激光加速产业前瞻布局
目前,固态电池的研发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全固态电池的市场规模未来将达到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级别。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渗透率有望在整体锂电池市场中达到10%,市场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
逸飞激光高度重视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前瞻性布局落地,2024年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达成战略合作,聚焦新型结构化极片与激光微加工技术,携手推进固态电池关键工艺与装备突破;公司已陆续推出了固态电池系列激光封装与激光极片加工装备,全面适用于软包、方形、圆柱等各类形态和技术路径的固态电池开发与生产。
据悉,逸飞激光通过全新构建集“研发创新-工程验证-分析测试”的一体化创新平台,建设了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系列创新力量,旗下检测实验室获得CNAS资质认可,检测能力和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并在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国际互认效力,能够围绕固态电池的开发创新、工程制造、检测分析,为各类研究机构、客户、及产业链合作方提供全方位服务,助力固态电池材料、结构、工艺、装备等多维度的系统创新,以协同创新机制加速固态电池量产进程。
此次,与金羽新能的战略合作,则直接指向全极耳与方形铝壳固态电池的设备开发与工艺优化,目标是打造标杆性的固态电池智能制造工厂。这种协同模式,不仅打破了研发、装备、检测之间的壁垒,还让技术迭代更快落地,让整个产业链的效率与成本控制更具可预期性。同时也见证了设备企业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与电池厂商携手系统性攻略全固态路线工程化到量产化的道道关卡。
而对逸飞激光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突破性创新方案设计产品的落地,也是公司“激光+智能设备”平台化发展战略布局在固态电池领域的阶段性落地。公司预期,未来仍将深化战略布局,为固态电池的高效制造提供更多可行选项和路径。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