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善腾格里沙漠,这片曾经被风沙侵蚀的土地,如今正因一群人的坚守而悄然改变——沙退绿进,生机渐复。人们能在这里重见璀璨星空,不仅得益于自然本身的壮美,更源于企业与个体对生态修复的长期付出与真诚敬畏。近年来,随着公众环保意识逐渐觉醒,企业对自然的姿态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是短暂利用自然进行营销,还是真正融入自然、守护自然?答案藏在行动里,也写在时间中。
2025年9月,一场名为“方舟艺术馆·DIKENI阿拉善容系列同心之旅”的活动悄然展开。没有浮华喧嚣,没有短暂狂欢,只有从四方汇聚而来的人们,躬身种树、参与生态课堂、探讨可持续未来。这一系列行动背后,是中国高端商务男装领军品牌DIKENI迪柯尼与中国绿化基金会持续多年的环保实践。他们计划至2030年种植13万棵树木,治理沙化土地近200万平方米。数字无言,却掷地有声。
向善而行,以行动守护自然
真正的环保,不是一句口号、一场秀,而是长期、系统、有温度的实践。在阿拉善,沙漠锁边林行动已持续10余年,而企业的加入,为这类生态工程注入了更多资源与传播力。自2021年起,DIKENI迪柯尼便携手中国绿化基金会推进“百万森林计划”,并非简单捐资了事,而是持续组织志愿者、会员与合作伙伴亲赴沙漠,亲手栽下适宜沙地生长的梭梭、花棒、沙拐枣等植物。每一株树苗都经过悉心筛选,每一次植树活动都伴随着生态启蒙课堂——让参与者理解防沙固土的原理,感知自然体系的脆弱与韧性。
这一行动的内在精神,是对自然的深刻敬畏。正如阿拉善生态公益基地负责人吴向荣老师所说:“比根系扎得更深的是人的信念。”多年来,他们以脚步丈量沙地,以坚守回应风沙,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恰与追求短期流量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环保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场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远行。
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宏大喧嚣的仪式,只有低调而坚定的行动。DIKENI迪柯尼选择将品牌理念融入切实的生态修复,通过植树固沙、打造生态美学空间、推广可持续面料与工艺,在商业机制中内化对自然的责任。这是一种“向善”的商业伦理,也是一种看得见的长期主义。
致远而行,以初心共筑未来
环保的本质,是对未来的承诺。它要求我们超越当下视野,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时空。在腾格里沙漠中的“方舟艺术馆”,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件以可持续理念打造的艺术装置,更是一种面向可持续未来的生活态度——将环保与美学、科技与人文、商业与善意融为一体。
其核心建筑“沙漠方舟”正是可持续实践的典范。它采用3D打印混凝土技术与流动可拆装系统,尽可能减少了对原始地貌的干扰,荣获2025年美国UN设计大奖国际建筑设计金奖。它不是在自然中强加存在,而是谦卑地与自然对话。在这里举办的“方舟艺术馆:跨界共容”夜话活动,汇集了DIKENI迪柯尼品牌创始人、治沙专家、科技领袖与设计师,跨界探讨如何以商业与科技之力守护自然生态。这些对话不是空谈,而是关于未来路径的思想碰撞与实践探索。
而从品牌自身发展来看,DIKENI迪柯尼从面料选择、产品设计到终端体验,亦逐步构建起全链路的绿色体系。此次活动中,其推出的2025秋冬“容RONG系列”,以阿拉善羊绒、云感丝羊绒、冰岛雁鸭绒、霍尔多巴吉白金鹅绒、臻选安心绒、卫衣羽绒等顶级限量的天然面料及环境友好的科技功能面料为核心,坚持“有容乃大·向善致远”的精神内核,从物质到理念,践行对自然的尊重与包容。
有容乃大,向善致远。在阿拉善腾格里沙漠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自然的壮美,更是一种“人类可以与自然共生,商业可以向善而行”的可能。这需要时间,需要信念,更需要无数个体与组织的长期努力。
真正的环保,是让每一棵树真正扎根,让每一份善意真正延续。它不在于一时声势,而在于持久的行动;不在于话语的高低,而在于行动的深浅。从沙漠到绿洲,DIKENI迪柯尼精心铺就了一条通往未来的企业发展之路——唯有心念向善,方能行稳致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