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全球化转型。从“产品出海”到“系统出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出口设备或零部件,而是以技术、品牌、人才三位一体的方式,全面参与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在这一进程中,先导智能、海尔集团、新能安三家企业成为典型代表,它们分别来自高端装备、智能家电与新能源电池三大赛道,不仅在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上各具特色,更在全球化战略中展现出高度的本地化能力。它们的实践也反映出一个趋势:中国制造企业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化平台来连接人才、传播品牌、构建组织能力。
技术系统与绿色底座:制造业出海的硬核支撑
先导智能的全球化故事始于技术的跃迁。作为新能源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军者,先导智能从锂电设备的“单点冠军”进化为整线解决方案的“系统王者”,并将这一能力复制到光伏、氢能等多个赛道。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财务官兼首席人力资源官宫晨瑜表示:“我们不只卖产品,我们为客户交付的是一个‘必胜的体系’。”她指出,AI平台LEADACE将缺陷识别率提升至95%以上,“真正帮助全球顶级客户实现从实验室走向超级工厂的跨越”。
新能安则以“跨界融合”构建技术壁垒。依托母公司ATL与宁德时代的双龙头基因,新能安在中型电池领域实现了消费电子与动力电池技术的深度融合。人力资源总监韩伟表示:“我们的产品不仅具备ATL的高稳定性,还融入了宁德时代的长循环寿命与低温性能,已成为多家知名企业的核心供应商。”
海尔的技术优势则体现在智能家居生态与标准输出。海尔欧洲市场总经理李学鹏指出:“海尔全球化的核心在于‘让每个品牌在当地生根’,以此降低供应链中断与市场准入风险。”他强调,海尔通过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能力,不仅提升海外工厂效率,还推动行业标准升级,成为中国企业技术出海的典范。
三家企业都将ESG视为全球化的“必答题”。先导智能率先建成“碳中和”工厂,实现“用绿色电力,造绿色装备”;新能安在电池回收领域年处理5万吨废旧锂电池,节省原材料成本超3亿元;海尔则在海外工厂引入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效率,同时确保数据安全与环保合规,构建全球绿色制造闭环。
人才系统与品牌出海:从“出海”到“扎根”
全球化的本质是人才的全球化。三家企业都在“本地化人才战略”上投入巨大。先导智能提出“人才先行,深度本地化”,在欧洲、美洲、日韩建立本土团队,打造“全球大脑、本土作战”的Glocal模式。宫晨瑜指出:“装备出海的背后,必须是团队和服务的本地化。”
海尔以“人单合一”为文化内核,推动组织机制创新,将10万员工重组为2000多个小微团队,赋予其市场决策权,实现增值共享。李学鹏表示:“我们通过链群合约项目制,鼓励员工自组织跨国团队,让薪酬与用户价值挂钩,实现增值共享。”
新能安构建“校企合作+国际平台+行业引才”的三维体系,借助领英等平台吸引来自特斯拉、松下等企业的资深工程师。韩伟表示:“领英不仅帮助更多专业人士了解新能安的愿景与价值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全球顶尖人才交流学习的平台。”
在三家企业的全球化实践中,领英扮演了关键角色。根据LinkedIn(领英)中国区总经理王茜的介绍:“领英通过‘All-in Go Global’战略支持制造企业出海,帮助中国企业在人才、品牌与组织发展方面实现全球化。”她指出,目前中国制造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对本地化招聘的需求年均增长超过30%,而76%的中国出海百强企业已与领英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王茜强调:“中国制造企业要真正实现全球化,必须具备对当地政治、商业习惯与文化的深度理解。而领英正不仅是能帮助他们吸引和留住全球人才的桥梁,更是企业构建本地化品牌认知、打开海外市场的关键平台。”她补充道,领英的AI招聘工具与技能图谱,正在帮助企业实现“技能优先”的精准匹配,构建可持续的人才体系。
三家企业的实践表明,中国制造的全球化不再是“产品出海”,而是“系统出海”。它包括技术系统、人才系统、品牌系统的协同进化。成功的全球化,是将企业升级为“全球资源—全球人才—全球文化与品牌”三位一体的综合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是底座,绿色是方向,人才是引擎,而领英一直都在,深耕中国,致力于成为中国制造企业全球化的“加速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