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年报业绩亮点:现金流稳健+高股息承诺
2025年上半年,首程控股交出了一份稳健的成绩单。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1亿港元,同比增长36%;其中资产运营收入5.11亿港元,同比增长26%,资产融通收入2.20亿港元,同比增长69%。归母净利润3.39亿港元,同比增长30%。对于以稳健分红见长的港股市场,这一承诺本身就是估值的压舱石。
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过去数月持续回购,累计金额和回购价格区间为股价托底提供了支撑。这意味着在港股低估值的背景下,首程不仅有基本面,还在积极通过资本运作来增强股东回报。
二、战略转型:机器人是最大的市场
虽然停车和园区业务是首程的基本盘,但公司真正的增长曲线,已经转向了机器人。
2023年,首程发起设立百亿级“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并通过旗下基金投资了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松延动力、星海图、加速进化等一批国内最头部的机器人企业。这些项目覆盖本体、零部件、算法与应用生态,正是当下行业最火的方向。
首程在采访中也提到,预计到2025年底机器人业务收入将达到千万级规模。但这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随着被投企业逐步进入量产交付期,叠加宇树科技即将IPO,首程控股作为核心投资方有望成为最大受益者。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不仅在整机与应用端深度布局,还向上游材料环节延伸。8月31日,首程宣布通过全资子公司首沃投资设立首程机器人先进材料产业有限公司(Shoucheng Robotics Advanced Materials Industrial Co., Ltd.),专注电子皮肤、腱绳、轻量化PEEK等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补齐机器人产业链短板,进一步完善“材料—整机—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
三、应用落地:三大机制+四个案例
机器人产业最大的市场在于应用落地,而首程恰恰拥有最丰富的场景与资源。此次与阿尔特、阿尔瑞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是要通过“三大机制”来打通应用闭环:
应用落地:以“机器人+汽车”为切入点,推动在智慧交通、智能制造、人车交互等关键领域率先落地;
二次开发:联合阿尔特的工程化能力和首程的场景需求,对现有机器人产品进行功能优化与适配,形成“研发—应用—再开发”的迭代闭环;
优先采购:通过内部优先机制,确保成果第一时间在双方体系内转化为市场化产品。
这些机制并非停留在纸面上,首程已经有了多个可验证的应用案例:
智慧交通:南京荷花路智慧停车场引入机器人调度与数字化管理,解决校园与居民区停车难题;
机场应用:广州白云机场项目中,首程联合机器人企业探索调度和导引服务,提升大型枢纽运行效率;
能源补给:在成都ICD,首程联合万勋科技推出全国首批“机器人+停车”自动充电体验站,解决新能源车主“找桩难、排队长”的痛点;
医疗应用:在首钢医院,国产“术锐”手术机器人成功完成高难度膀胱切除及回肠膀胱手术,展示了国产高端医疗机器人在复杂临床中的突破。
从交通到能源补给,从园区到医疗,这些应用说明首程已经不仅是资本投资者,而是真正的机器人应用加速器。
此外,公司正在探索“机器人4S店”模式,并计划在北京落地首家门店,结合销售、租赁、展示与维修功能,推动机器人真正从产业化走向消费化。
四、投资收获:历史兑现+未来潜力
首程的投资能力已经被验证过。
早年投资理想汽车,退出时带来超过70亿港币的回报;
在公开采访中,首程也对外披露过截止2025331数据,其股权投资基金实现了3倍超额收益;在资本市场波动中,公司依旧手握80亿以上的资金储备。
未来,机器人板块是下一个兑现舞台。宇树科技IPO在即,首程作为核心投资方将直接受益;银河通用、松延动力等公司正在加速量产交付;医疗、交通、制造等场景的应用推进,都会逐步贡献收入。
五、未来空间:港股机器人稀缺标的
首程的价值逻辑正在切换:过去,市场更多把它看作“基础设施+REITs”的公司,看中的是稳定现金流和高分红。
如今,随着机器人先进材料公司的设立、阿尔特合作的落地、万勋自动充电站、术锐手术机器人等多场景应用推进,首程已经构建起涵盖上游材料—中游整机—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生态。基础设施现金流+机器人成长性,这就是典型的“杠铃策略”。随着宇树科技IPO临近、更多被投企业进入量产期,首程有望迎来市场的再估值,成为港股机器人赛道的稀缺标的。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