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亚洲电力储能展的展厅内,广州美亚蓄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前人头攒动。其展出的相变蓄能箱及多元蓄冷 / 蓄热解决方案,覆盖数据中心余热回收、农业大棚恒温、商业建筑节能等场景,成为展会焦点。这家蓄能科技公司的母公司 —— 曾以不锈钢管材、碳钢剪切配送为核心业务的港股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1116.HK),已悄然完成品牌蜕变:2025年6月,公司正式启用 "慧源同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新名称,股份简称同步更新为 "慧源同创科技";与此同时,公司总部迁至香港铜锣湾世贸中心,进一步贴近国际资本与科技资源,为全球化布局铺路。这场更名不仅是品牌标识的更迭,更是一次从传统制造业向智慧蓄能科技领域的战略跃升。
从 "广州美亚" 到 "慧源同创":品牌迭代背后的战略深意
2025年4月,公司股东特别大会高票通过更名决议;5月,开曼群岛及香港公司注册处完成名称变更注册;6月27日,香港联交所正式启用 "慧源同创科技" 股份简称,股份代号01116.HK保持不变,标志着这场历时两月的品牌升级落下帷幕。
这不仅是企业形象与地理位置的更新,更象征着我们在创新、协作与高品质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承诺。" 慧源同创科技集团主席叶仁杰博士在对外致辞中强调。新名称"慧源同创" 蕴含深层战略考量:"慧"代表汇聚全球智慧攻克储能技术难关,"源"指向能源革命的核心赛道,"同创"则凸显公司搭建政府、科研、金融、教育、企业合作平台的开放理念。更名的核心动因源于业务版图的质变。公司自1995年成立以来,已在不锈钢、碳钢等传统业务取得行业龙头位置,2023年起相继成立专业研发机构、落地多个蓄能标杆项目,实现相变蓄能领域的突破。原有名称既难以承载“科技+绿色”新定位,又因“美亚”在多行业的通用性存在品牌混淆问题,新名称则精准传递了公司向智慧能源领域升级的战略方向。
智慧蓄能成第二增长曲线: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
在智慧蓄能赛道上,慧源同创凭借以相变蓄能科技(PCM)为核心的技术,构筑起坚实的技术壁垒,形成了覆盖工业、农业、商业三大场景的解决方案矩阵。
在工业领域,相变蓄能技术为恒温恒湿工厂的温度调控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该技术通过在用电低谷时段利用低价电力储存能量,在用电高峰时释放,既能实现削峰填谷,大幅降低企业电费支出,又精准维持了工厂内部稳定的温湿度环境,减少传统温控系统的频繁启停,使整体系统能效提升 30% 以上,显著降低能源成本,助力企业节能增效。
在农业场景中,相变蓄能技术与数据中心余热、太阳能相结合,为农业设施大棚供暖开辟了新路径。数据中心产生的大量余热经回收后,与太阳能一同被相变材料储存,在夜间或光照不足时稳定释放热量,为大棚持续供暖。这不仅解决了传统供暖方式能耗高、温度波动大的问题,还能让大棚内温度始终保持在作物生长的最佳区间,有效延长植物种植时长,切实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在商业领域,数据中心余热回收与相变蓄能技术相融合,为小区居民供暖及商场等场所的冷热调控提供了绿色方案。回收的数据中心余热经处理后,借助相变储能设备实现能量的高效储存与释放,冬季为小区提供稳定供暖。夏季通过削峰填谷满足商场等商业场所的制冷需求。这种模式替代了部分传统燃气或电力供能,既降低了商业运营的能源成本,又减少了碳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从市场前景来看,政策与需求形成双重驱动。
政策层面,各场景均获精准支持:工业领域,《“十四五” 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要求通过节能降碳行动,推动数据中心等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 30%,为余热回收等技术提供应用土壤;农业场景,《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 年)》提出推广节能降耗技术装备,助力设施农业资源利用率提升,为相变蓄能与余热、太阳能结合的供暖方案铺路;商业建筑领域,《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 2025 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零碳建筑发展,为相变储能在能效提升中的应用提供空间。
需求端呈结构性爆发:数据中心能耗持续攀升,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耗电量达 2700亿千瓦时(占全国3.1%),2022-2025年年均增速约15%,带动余热回收市场快速扩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2023 年发布的《中国数据中心余热回收技术市场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数据中心专项市场规模将破80亿元,工业整体市场预计超800亿元;设施农业面积超 4000 万亩,结合《2025年储能电池热管理系统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报告》及地方政策,“智能控温需求带动农业储能市场年增 20%”;商业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年均扩容18%,中国建筑节能协会《2024中国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研究报告》显示:“2022 年建筑领域碳排放占全国48.3%,预计到 2029年建筑节能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峰谷电价差拉大进一步提升储能技术渗透率,多重需求共同打开智慧蓄能的增长空间。
依托在工业余热、农业控温、建筑节能三大场景的技术与项目积淀,公司规划未来3年在相变储能细分市场占据5%-10%的份额,打造与应用场景深度绑定的独特增长路径,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战略展望:技术迭代与全球布局并进
"未来3年,我们将投入更多资源到PCM技术迭代、生产线升级与全球市场拓展。" 叶仁杰透露,公司计划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深化研发,同时扩大产能以满足工业、农业、商业场景的爆发式需求,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储能技术提供商"。
业内人士指出,从不锈钢管材的 "做好管、输好水",到相变储能的"高效储热、绿色减碳",慧源同创的更名与转型升级,既是对全球低碳浪潮的回应,也是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服务业升级的缩影。在这场能源革命中,这家港股上市公司的每一步布局,都在改写智慧蓄能行业的竞争格局。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