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手术室内,一台国产“术锐”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完成了对一例复杂肝癌患者的精准肿瘤切除。该病例不仅肿瘤位置贴近重要血管,且患者本身伴有肝硬化,传统开腹或多孔腔镜方案均面临较高术后风险。最终,医生团队借助国产机器人“仿生蛇形臂”完成整台手术,切口长度控制在不到4厘米,术中出血不足100毫升,术后康复显著加快。
这场看似属于医院技术革新的手术背后,是国产高端手术机器人在实际临床环境中的关键一跃,也代表着国产“机器人+医疗”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的又一次突破。而在这一进程中,首程控股(0697.HK)正扮演着核心产业组织者与落地推进者的角色。
一、从政策导向到场景落地,首程推动机器人企业完成关键一跳
2024年初,《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正式提出“搭建机器人等高值医疗设备租赁平台”,明确将“机器人+医疗”作为推动公共医疗升级和国产设备替代的重点方向。
在此背景下,由首程控股发起设立的“北京机器人租赁+产业平台”迅速响应,推动术锐机器人以“租赁+场景验证”的轻资产方式进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降低医院采购门槛,解决设备引进前的“信任验证”难题。这一模式使术锐手术机器人不仅顺利完成高难度肝叶肿瘤切除和全膀胱切除等关键病例,还以更高的效率获得医生团队真实反馈,助力后续产品优化。
通过这一“金融工具+场景导入”的组合打法,首程控股不仅打通了国产手术机器人“从院外到院内”的关键一跳,也帮助机器人企业实现业务推进的“加速度”。
二、不止资本,首程打造机器人企业产业化“配套体系”
对高精尖机器人企业而言,完成技术研发只是起点,如何实现规模化验证、穿越交付难关才是决定商业成功的关键分水岭。
过去两年,首程控股围绕“投资入局、运营共建、借江成海”的三阶段战略,在机器人领域构建起一整套产业赋能能力:一方面通过产业基金持续加码优质企业,如星海图、宇树科技、云深处等;另一方面,则通过北京首程机器人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围绕销售代理、融资租赁、供应链协同、行业咨询等提供“从0到1到量产交付”的全流程支持。
以术锐为例,除完成对产品的直接导入,首程还协助其拓展京内多家国有医院试点、参与“机器人产品包”集成方案,构建从制造端到需求端的交付链条。
三、国产机器人商业化进程提速,首程塑造“国家队产业资本”标杆
2024年以来,多个机器人细分赛道的国产企业迎来关键进展,代表着行业商业化进程提速的信号:
星海图近日宣布完成A4轮与A5轮合计超1亿美元融资,公司聚焦“具身基础模型+整机平台”双轮驱动,已推出包括仿人机器人R1 Pro、轮式双臂平台R1 Lite在内的多款产品,并构建全链路开发平台,赋能全球具身智能开发者生态。
云深处科技2025年完成近5亿元人民币新一轮融资,公司深耕四足与轮足机器人,累计落地超过600个工程化项目,广泛应用于电力巡检、安防救援等复杂场景,是国内率先实现批量交付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之一。
术锐机器人自主研发的国产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已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完成肝胆、泌尿等多个高难度手术,成为“机器人+医疗”租赁试点的重要范例。系统搭载国际首创“蛇形臂”结构,具备亚毫米级操作精度,为国产高端手术机器人提供了示范性临床数据支持。
宇树科技是全球领先的四足机器人公司,核心产品Unitree Go1、B2等型号已在教育科研、公安巡检、应急救援等多个场景实现规模出货。2025年,首程资本持续加码投资,重点支持其在双足机器人与系统平台方向的技术升级。
银河通用与沃兰特航空分别在工业机器人与低空飞行平台领域具备显著优势,其中银河通用聚焦柔性制造环节的本体+控制系统一体化方案,沃兰特航空主打eVTOL技术在城市级物流与通勤场景的落地试点,均已实现与产业客户的实质合作。
在这些企业的成长路径中,首程控股作为“国家队产业资本”的代表力量,通过“资本+场景+产业服务”的三维赋能模型,逐步建立起具备广度与深度的机器人生态网络。随着政策进一步鼓励“机器人+”在医疗、工业、城市基础设施等场景落地,首程控股有望继续在关键项目“率先验证”和“深度融合”中发挥组织者作用,推动更多国产机器人走向实际商业应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