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肝病基数大,负担重,乙肝和丙肝分别影响9000万和1000万人,有多达700万人患有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影响1.73亿~3.38亿人口,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liverdisease,ALD)至少影响6200万人。NAFLD相关的肝细胞肝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增长率分别达1.95%和1.41%。
肝脏疾病的病程大体经历肝脏损伤、肝脏纤维化、肝硬化,最终进展为肝癌,被称为“肝病三部曲”。我国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病人较大比例存在有慢乙肝肝炎病史。如何最大限度的长期抑制HBV的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硬化失代偿、肝癌以及并发症发生是关键。在肝病全病程中开展精准、灵敏的实验室检测也是肝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 高灵敏病毒定量检测,助力隐匿性肝炎发现和抗病毒治疗监测
- 乙肝核酸检测
HBV DNA定量检测主要用于评估HBV感染者病毒复制水平,是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选择及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更高的乙肝DNA检测灵敏度可以帮助临床早期评价疗效以及发现隐匿性乙肝。近年来国内外诊治指南均对HBV DNA检测灵敏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见表1。其中,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推荐对HBsAg阳性者,包括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应尽可能采用高灵敏且检测线性范围大的HBV DNA检测方法(定量下限为10~20 IU/ml),有助于检出低病毒载量的患者,以便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建议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每3~6个月检测1次HBV DNA。
超敏乙肝DNA定量检测,“敏”而稳健
为了满足临床实验室对高灵敏HBV DNA的检测需求,以提高精准检测能力,检出低病毒载量的患者,优化乙肝诊疗,复星诊断超高敏乙肝定量检测试剂检测灵敏度高达5 IU/mL,线性范围更大,且使用更方便,可全面满足临床检测需求。
·操作更方便:试剂采用预混处理,无需再配液,节省试剂准备时间。
·检测更灵敏:检测下限达到5 IU/mL,有助于低病毒载量患者精准诊治。
·线性范围大:定量范围20 IU/mL~1.0×109 IU/mL,更有效指导慢乙肝诊疗。
- 丙肝核酸检测
2021年8月31日,为降低丙肝流行水平,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的目标,国家卫健委等九部委联合印发《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工作方案(2021-2030年)》,要求加大检测力度,提高检测发现率,实施抗体阳性者“核酸检测全覆盖”策略。《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推荐丙型肝炎患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前,评估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肾脏功能、HCV RNA定量检测、HBsAg、合并疾病以及合并用药情况,必要时可进行HCV基因型检测。采用基因型特异性DAAs方案的感染者,需要先检测基因型;采用泛基因型DAAs方案的感染者,在当地基因3b型流行率超过5%的地区,也需要检测基因型。
两肝核酸定量和分型二合一 ,““敏”而全面
·高敏定量:灵敏度15 IU/mL,线性范围更大,可更有效指导疗效监测,判读治疗终点。
·快速分型:兼具定量和分型功能,一管同时检测定量和常见基因型。
·内参监控:采用非竞争性内参,监控假阴性结果。
·降低污染:采用UNG酶有效减少扩增产物污染。
· 实验室新标志物检测,助力肝脏损伤诊断
肝脏反复的损伤是肝纤维发生的基础,如何及早、灵敏发现肝脏损伤极其重要。目前实验室检测多使用的肝脏生化指标,比如AST、ALT等,变化不够敏感。在乙肝传染性肝炎、急性肝炎的初始阶段、肝硬化及涉及肝脏转移的恶性病变中,谷胱甘肽还原酶(GR)显著升高,且GR的水平变化早于转氨酶 (ALT、AST) 达到峰值,可填补肝功损伤早期筛查空白。
谷胱甘肽还原酶,敏准且“稳”
复星诊断谷胱甘肽还原酶测定试剂的研发从原材料筛选、配方工艺摸索、关键工艺标准化、企业内部标准检测都确保量值传递,有完整的计量溯源链;更拥有全国独家的校准质控双液体试剂,可为客户提供稳定、无需复溶、没有瓶间差的优质实验室服务。
·独家,双液体校准质控试剂(稳定;无需复溶;没有瓶间差;方便操作)。
·线性范围宽,最高到350U/L(无需稀释;覆盖检测范围宽)。
·灵敏度高,抗干扰强(抗干扰能力:胆红素浓度<20mg/dL、血红蛋白浓度<5mg/dL、血脂浓度<1500mg/dL)。
·结果溯源可靠(试剂可溯源,结果稳定可靠)。
· 复星诊断新检测,助力肝纤维-肝硬化评估
HBV 感染者从无症状的 HBV 携带者到严重的重型肝炎,最终形成肝硬化和肝癌其实质就是肝纤维不断累积、发展并破坏肝脏正常结构的过程[2]。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病变,是可逆转的,肝硬化是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逆的。为了预防肝硬化的形成,就要在肝纤维化发展的过程中及时诊断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3]。
肝纤维五项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N端肽(PIIINP)、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甘胆酸(CG)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特别是HA和PCIII对早期肝纤维化的价值最高,同时也受肝脏炎症程度的影响。宋晨等[4]探究血清肝纤四项与肝功能联合检测评估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发现血清HA、Ⅳ-C、LN、PC-Ⅲ水平和ALT、AST、TBIL、TBA水平与慢性乙肝合并肝纤维化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慢性乙肝患者予血清肝纤四项与肝功能联合检测对其肝纤维化发生及进展情况具有一定评估作用,有利于肝纤维化早期诊断治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肝纤维化五项检测,抗“纤”有我
独家肝纤维诊断试剂,抗“纤”新势力
尽管血清肝纤维五项指标在临床已经应用一段时间,但是这些指标敏感性仍不能较好满足临床的需要,更灵敏、准确的肝纤维检测血清学指标是临床的迫切需求。研究发现低分子量激肽原是肝脏分泌的一种与炎症和应激相关的急性期蛋白,低分子量激肽原核心岩藻糖含量水平在健康人中较低,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人群体中显著升高。临床上通过检测人体中核心岩藻糖基化低分子量激肽原核心岩藻糖含量水平,可用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辅助诊断。
基于以上发现,复星诊断与美国Glycotest公司合作开发了独有血清标志物-低分子激肽原的核心岩藻糖含量检测试剂。
· 检测新技术,助力肝细胞肝癌早期筛查和诊断
肝癌( 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是目前我国第四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及第三位的肿瘤致死病因。GLOBOCAN数据库显示:原发性肝癌全球每年新发病例85.4万例,中国46.6万例,约占全球的55%;每年因原发性肝癌死亡81万例,中国为42.2万,约占全球的45%-50%。肝癌最好的防治方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肝癌检测,早诊无忧
肝癌血清标志物检测主要有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 PIVKA-Ⅱ )、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血清miRNA、循环肿瘤细胞(CTCs)等,其中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常用而又重要的方法。肝癌诊断标准:持续血清AFP≥400μg/L,排除慢性或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睾丸或卵巢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怀孕等,可以考虑为肝癌[5] 。如今肝癌检测新的检测技术也在发展,如糖组学检测技术,分子检测技术等,在肿瘤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
洁太司检测(糖组学)
糖组学检测与早期肝癌发生的密切相关性研究文章最早于2007年报道于肝病研究领域权威《Hepatology》肝病学杂志。该项研究[6]表明血清聚糖链分析可用于肝硬化患者中肝癌的辅助诊断,是一个非侵入性并有着巨大应用前景的检测方法。
糖链的变化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洁太司寡糖链肝癌检测基于糖组学与疾病密切相关的原理,运用糖链图谱区分疾病状态,起到肝癌早期辅助诊断的目的,对肝癌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从“组学”层面基于糖链图谱区分肝病状态及肝相关疾病,提高准确性;
·慢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等肝癌高风险人群的早期肝癌辅助诊断;
·通过大量临床研究数据取证,在AFP阴性肝癌中能提高85%左右的检出率。
复星诊断Glycotest HCC Panel*
复星诊断Glycotest HCC Panel*正在开发中,该肝癌检测组合基于不同标志物核心岩藻糖化水平检测并联合其他标志物进行肝癌风险评分计算,研究数据显示Glycotest HCC Panel可以极大提高肝癌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
· 复星诊断提供全套肝病检测方案
中国消除肝炎威胁任重道远,尽早发现感染,尽早发现肝脏损伤以及肝纤维的发生,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扭转肝病进展的结局,这是肝病防治的关键所在。复星诊断致力于为中国肝病防治贡献复星诊断力量,为促进实现“健康中国2030”作出最大努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