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43.65亿元,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城市第42位、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1位,人均GDP突破18万元,经济发展量质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7月22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合作大会上,榆林市荣获2023高质量发展十佳城市称号。
榆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全力构建黄河中游生态屏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全市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6%,把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2019年成功创建了全国首个干旱半干旱沙区国家森林城市,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典范。国家林草局原局长张建龙曾评价,中国的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
榆林煤油气盐富集一地,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开发潜力巨大。依托丰富的资源禀赋,榆林聚焦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要求,围绕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总目标,利用煤化工能耗和碳排放“前高后低”特征,加快突破煤基合成等关键技术,按照世界一流标准布局煤化工全产业链项目,以终端化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并通过源头减碳、过程消碳、末端固碳推动煤化工全产业链降碳,加快构建“煤头化尾”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榆林还积极以资本引项目、以资源换产业、以上游补下游,设立招商政策兑现资金池,出台“双招双引”系列优惠政策,围绕10条重点产业链,发挥地域、空域、新能源和文旅资源等优势,推进招大引强、延链补链、引新引特,加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远景风机、上海创力等一批填补产业链空白的项目顺利落地,组建陕西氢能产业公司,建成投用华秦氢能产业园等示范项目,加快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基地,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
榆林与中科院携手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依托中科院能源科技国家队“火车头”优势,集聚“思路、技术、人才、项目”四大要素,充分发挥榆林多能富集的资源优势和能源产业优势,围绕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耦合替代、低碳化智能化多能融合三条技术路线,与中科院联合开展“基础研究-中试试验-产业示范”全周期技术创新,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
榆林坚持不懈打造“办事不求人”的社会环境。严格推行大厅之外无审批,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专业性和特殊性强的审批事项实行“受审分离”,由市级部门进驻大厅办理。推行重点项目“全流程”代办、“红蓝章”审批等模式,大幅压缩项目审批时限。推行营商环境“体验官”,聘请专业团队通过实景体验、模拟办理、全程跟办等多种形式,深入查找营商环境难点堵点痛点问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