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首届中国乡村振兴品牌大会在浙江常山举行。大会为何选址常山?常山在乡村振兴方面有何创新思路和实践?近日,《中国名牌》全媒体对话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常山县委书记潘晓辉。
《中国名牌》:在常山县的乡村振兴实践中,请问有哪些案例、事情是您最乐于与人分享的?为什么?
潘晓辉:常山乡村振兴实践中最有影响、最值得分享的就是“一只胡柚带富一方百姓”的故事。这几年,我们按照全链融合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胡柚、香柚、油茶“两柚一茶”产业,成功实现出圈破局。这当中,常山县主要做了三件事情。
一是创新了“共富果园”模式。常山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有80%的特色作物分散在农户手中,生产经营方式传统低效。为此,我们创造性推出“两山合作社+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为利益共同体的“共富果园”强村富民发展模式,高效盘活农业闲置资产资源,打造了飞碓柚园、新昌丝瓜络、郭塘月季园等30个“共富果园”。仅2022年就带动农户就业5000余人,增收1490.6万元;村集体平均增收54.6万元,较全县平均水平增长20%以上。
二是推动了“双柚合璧”发展。胡柚与香柚碰撞,擦出了共富火花。我们培育了艾佳、恒寿堂等“两柚一茶”龙头企业,先后开发出双柚汁、胡柚膏等70多款精深加工产品,走出了一条“全要素链、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融合发展之路。双柚汁销售额仅用一年就做到了5亿元,胡柚总产值从2020年15亿元跃升到2022年40亿元,创造了一个产值翻番的奇迹。今年3月,我们又启动了产值45亿元的智能灌装项目,到2027年有望实现100亿元产值。
三是打造了“一份常礼”品牌。别看我们是山区县,我们的产业可都是有品牌的。我们整合县域农特产品资源,全力打造“一份常礼”区域公用品牌,探索建立“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联动的经营机制,推出“一份常礼,柚见80+”“一份常礼,江中胡柚膏”等一批叫得响的品牌。2022年,常山胡柚品牌价值突破100亿元,“一份常礼”被列入浙江省创建级文旅融合IP名录。
《中国名牌》:2023年是浙江省“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请问常山县的乡村振兴工作在全省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常山是如何在“八八战略”“千万工程”指导下开展工作的?
潘晓辉:常山属于山区26县之一,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桥头堡,连续两年获评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单位。20 年来,常山一直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前行,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一是持续推进创新深化。通过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等创新,全力推动乡村空间重构、风貌提升、治理增效。比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路村全域提升,涉及区域面积43.78 万亩,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土地要素重构、乡村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一体推进新时代美丽常山建设,获评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同时,大力开展“常雁回归”行动,吸引寓外乡贤回村任职, 参与治理,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二是凝心聚力改革攻坚。近年来, 我们抓住共同富裕、数字化改革有利契机,全力推进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成功入选全省“市场化改革+ 集体经济试点”地区。比如,“两山合作社”改革,推行“一县一品一标准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1.6 亿元; “三块地”改革推出农民“集聚券”制度, 让老百姓圆了“城里梦”。
三是加快促进开放提升。我们坚持借梯登高、借力发力,走出去、请进来,在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上发力,让乡村充满活力、更具魅力。比如,着力构建外联内畅交通格局,“四好农村路”建设入选全国示范县创建名单;借力山海协作,引入丝瓜络共富产业园,帮助128 个村集体经济实现消薄增收。
《中国名牌》: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您如何理解乡村振兴与品牌创新的关系?常山县是如何把乡村振兴工作提升至品牌高度的?
潘晓辉:品牌化不只是乡村实现振兴的路径,更是驱动力所在。近年来, 常山注重发挥品牌强大的引领示范辐射效应,以“一切为了U”城市品牌为统领,在乡村振兴领域着力打造四大特色品牌。
一是打造“五个一”产业品牌。我们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县、产业兴县” 发展之路,立足高端装备零部件和“两柚一茶”主导产业,打出强链补链、招大引强、强企育企、智改数转等系列组合拳,全力培育“一只果(胡柚)、一张纸(特种纸)、一方石(石灰石)、一片‘芯’(半导体)、一滴油(山茶油)” 五大特色产业升级版,着力构建富有辨识度、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打造“宋诗之河”文化品牌。常山建县1800 多年,宋代是历史上辉煌的文化高峰期,宋韵浙江,宋诗常山。浙东有一条“唐诗之路”,浙西有一条“宋诗之河”,这条河流就是常山江,苏东坡、辛弃疾、杨万里等古代文化名人曾泛舟常山江,留下名篇佳作4000余首。“宋诗之河”入选全省首批文化标识建设创新培育项目,“宋诗之河文化带”建设璀璨夺目,宋诗城、文昌阁、金川之夜等宋诗文化景观熠熠生辉。
三是打造“山水公园”生态品牌。常山地处钱塘江源头,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浙江省重要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71.57%,出境水水质常年保持II类水以上标准,获得了全球绿色城市、中国天然氧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荣誉称号。依托这么好的生态环境,我们正在打造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山水相融、生态宜居的山水公园城市。
四是打造“早上好”党建品牌。“早上好”是浙江省党代表、常山县达塘村党支部书记陈重良的一句口头禅,也是干事创业精气神的一种体现,推动达塘村组织力变生产力,薄弱村变明星村。我们大力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提炼总结了“早上好”奋斗精神,号召全县党员干部保持“早的状态、上的劲头、好的追求”,全力提升村社组织凝聚力,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中国名牌》:乡村振兴不只涉及第一产业,也涉及第二、三产业。请问您如何理解乡村振兴品牌工作中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潘晓辉:擦亮乡村振兴品牌,必须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六次产业”跨界融合之路,其中,一产是基点、二产是重点、三产是亮点。一、二、三产的协调发展,就要做到优势互补、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一产要增产量、提质量。从种植端来讲,就是要量质并举扩一产,为二、三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将大力推进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业增效为引领的“两强一增”行动,发挥农业科技的导入效应,聚力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全面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亩均产出率,确保在有限土地上产出更多优质农产品。
二产要引龙头、抓拳头。从加工端来讲,就是要培大育强壮二产,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实力。我们要依靠工商资本给农业赋能,为农业经营主体做好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要紧盯农业领域头部企业,加快引进上下游一体、产供销并进的全产业链项目,吸引更多链主型企业投身常山农业发展,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的能级。
三产要兴业态、优生态。从服务端来讲,就是要延链聚链兴三产,全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加快资产融合、技术融合、要素融合、利益融合。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农耕体验、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 让农业品牌既有效益更有活力。
《中国名牌》:请问,下一步常山县计划在乡村振兴品牌领域的哪些方面着力?有什么样的发展目标?
潘晓辉:农业正在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吃饭农业”,向更加倚重质量和效益的“品牌农业”迈进。乡村振兴要打响品牌,关键还是要在农业品牌打造上持续发力。下一步,我们重点要落实好三项举措。
一是“品牌+ 科技”,让绿色农产品提质增效。品质优良是农业品牌发展的基础,源于科技赋能支撑。我们将深入实施“双强”行动,加快设施设备建设,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标准化种植,强化农业执法监管,让胡柚、猴头菇等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更实更响。深化与北大、浙大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推动胡柚小青果列入《中国药典》,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二是“品牌+ 业态”,让特色农产品全链条融合。品牌价值要增长, 核心是开拓新场景、新业态。我们将把促进三产融合同打造农业品牌紧密结合,聚焦“两柚一茶”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产业融合载体,全力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推动产业链延伸,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创意农业、智慧农业等, 发挥农村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 实现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
三是“品牌+ 故事”,让优质农产品物有所值。好产品也要勤吆喝, 品牌故事能够赋予品牌灵性,更好诠释品牌价值。我们将深入挖掘农产品故事内涵,强化包装设计、形象设计、产品设计,讲好胡柚、山茶油、猴头菇背后的故事;积极参与展览会、交易会、推介会等展销,持续办好“赏花问柚”“UU”音乐节、鲜辣美食节等活动,推出动漫电影、电视节目、纪录片等作品, 不断做大文化故事IP,提升品牌知晓率、知名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