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公司法与证监会配套规则的有力驱动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近期,众多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公告,宣布不再设立监事会,转而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全面承接监督职能,其中近200家A股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响应,上海医药、白云山、国药股份等龙头企业位列其中,将以此为契机加快管理转型。
法规政策护航,明确变革路径与标准
此次变革源于2023年修订通过、202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其第121条明确股份有限公司可依章程设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权,无需再设监事会或监事,打破了两者必须并存的旧格局。
为衔接新《公司法》,监管层密集出台配套政策:2024年12月27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上市公司股东会规则》及《关于新〈公司法〉配套制度规则实施相关过渡期安排》;2025年3月,新版《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发布,明确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设审计委员会并取消监事会,划定2026年1月1日为调整最终时限。
截至目前,上海医药、白云山、国药股份、复星医药等医药头部企业已公告修改公司章程,不再设置监事会,其职权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以完善公司治理、提升规范运作水平。
精简治理结构,聚焦专业适配提效赋能
上市公司取消监事会,核心是通过审计委员会的专业优势优化治理结构,同时满足监管要求、提升运营效率。
业内人士指出,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长期存在职能重叠,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增加了沟通协调的隐性成本,而取消监事会后,监督职能集中统一,既能减少管理层级、加快决策速度,又能让监督活动更贴近企业实际运营。
对于专业性强、技术更新快、监管要求严格的医药行业而言,审计委员会的专业适配性尤为关键。
治理结构变革后,随着进一步吸纳相应专业人才,医药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将有机会在深度理解医药企业的业务模式与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内外部审计资源,精准把控财务状况、研发合规性、生产质量标准及销售风险,让企业资源更集中于核心业务,实现治理效率与业务发展的双重提升。
深化实质监督,强化风险防控筑牢根基
此轮治理结构变革更深层次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企业监督从“形式合规”向“实质有效”转型,而审计委员会将是实现这一转型的核心载体之一,其在保障财务真实与防控经营风险上发挥着双重关键作用。
在财务监督层面,经过充实后的审计委员会能够凭借高度的专业性,对公司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把关,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投资者提供坚实可靠的决策依据,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而增强市场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在风险防控层面,经过充实后的审计委员会能够以前瞻性视角和风险导向开展工作,更好地帮助企业提前识别和有效应对发展中的各类潜在风险,尤其是医药行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研发合作等领域面临的复杂风险。
此外,针对并购重组、重大研发项目等医药行业高频的关键决策,经过充实后的审计委员会可通过构建事前评估、事中监督、事后审查的全流程监督体系,全方位保障决策的科学合理。
取消监事会只是制度调整的起点,构建高专业性、高风险性相匹配的监督体系,才是变革的核心目标。未来,随着审计委员会在人才构成、履职机制上的持续完善,医药上市公司将在合规经营的基石上,更高效地释放研发创新活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与全民健康事业注入更坚实的制度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