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中央经济专委会副主任彭建虎
一个时代的进步,不仅仰赖外部制度的健全完善,更需根植于内在人格的修复与提升。从个体到群体,从小我到大我,自律远非个人修养的“小事”,而是关乎社会道德肌理能否稳固、社会运行能否高效的关键。在权力变幻、资本浮沉、信息爆炸的当下,自律已不再是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一个人能否掌控自身命运、一个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支点,其深层逻辑价值在于它构筑了社会信任、降低了运行成本、并促进了长远的和谐与进步。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曾言:“能够自制或自律,是人和牲畜的重要区别。” 这揭示了自律作为人类文明基石的本质。康德哲学也强调,真正的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即道德的自律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更是将个人修养提升至社会治理的核心,《大学》开篇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对这种内在逻辑的精辟概括。其中,“修身”被视为一切的根本和起点,它强调个体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提升自我德性,进而才能有序地管理家庭、治理国家乃至安定天下。
可以说,自律是人类在追求文明和秩序过程中,将外部规范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自觉。它不仅仅是对欲望的克制,更是对更高层次价值的追求。在一个复杂的现代社会,当每个人都能秉持自律精神,公共信任的基石便得以铸就,社会运行的“摩擦成本”随之降低,人际关系和集体行动将更为顺畅高效。
权力者:失范的权力,崩塌的基石
权力,犹如一把双刃剑,其行使的边界与效果,最终取决于掌权者的自律程度。现实中,许多干部的腐败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念放纵后的“连环效应”。从最初收受一盒茶叶的“人情往来”,到公款吃喝的“理所当然”,再到最终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直至身败名裂,这一过程正是权力脱离自律约束后,逐渐侵蚀个人乃至社会的典型写照。
正如古人所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旦权力失去自律的缰绳,便会成为腐蚀他人、吞噬自身的魔性工具,最终损害的是公共信任与社会公平。缺乏自律的权力者,其行为的负面效应会被权力杠杆放大,导致社会资源错配,公平正义受损,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例如,某地原市委书记,初期以“亲民”形象示人,但随着权力膨胀,逐渐将党纪国法置于脑后。他从接受企业宴请、收受礼品礼金起步,继而利用职务之便为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最终发展到直接插手工程项目、买官卖官,其腐败路径清晰地展示了“蚁穴溃堤”的教训。这一过程中,他的个人不自律直接破坏了政治生态,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
因此,今天的中国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其“治本之道”仍在于每一位公权力掌握者对自律的内化与践行。“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真正的“自律之官”才能做到“不靠监督才显贵,不依惩戒自守德”。个人品德的修养是治国理政的基础,正如儒家所倡导的“修己以安人”,修养自身才能更好地安定百姓。
企业家:穿越周期的风险对冲,建立可持续商业文明
中国民营经济从草莽崛起走向高质量发展,经历了“发财靠胆大”到“做强靠规范”的转变。然而,部分企业主仍停留在“规模第一”、“利润优先”、“人脉制胜”的旧思维里,忽视了自律在商业活动中的核心价值。
一些企业过度举债,盲目扩张,最终资金链断裂,轰然倒塌;一些资本玩家沉迷于权力寻租、灰色操作,被一夜清算;更有创业者初成即狂、自以为是,在资本催眠中自毁根基。这些现象的本质是缺乏自律导致的风控失灵,进而无法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文明。
2010年代末至2020年代初,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轮快速扩张,期间不少房企盲目加杠杆,激进拿地,追求高周转。然而,当市场环境变化、金融政策收紧时,许多缺乏财务自律和风险控制意识的企业,因过度举债、资金链紧张而陷入困境,甚至暴雷。它们的案例深刻揭示了,没有自律,就没有风控,最终导致的是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相反,那些能够在热潮中冷静、在盈利中克制、在得势时居安思危的企业,往往能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一些长期坚持稳健经营、不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的企业,在经济周期波动中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它们不仅关注利润,更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通过自律实现长期价值创造。这种“克己式经营哲学”,是东方商道与现代公司治理融合的高阶路径。
从更深层次看,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便探讨了新教徒的禁欲精神和勤俭、自律等特质如何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背景不同,但其核心思想是相通的:审慎、节制和对长期目标的投入,是财富积累与商业繁荣不可或缺的内在驱动力。一个自律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例如宝洁等公司在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方面的杰出实践,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和风险,也提升了品牌形象和竞争力,实现了企业与社会价值的共赢。
文艺工作者与公众人物:自律决定影响力的边界与深度
今天的明星、网红、KOL等公众人物,通过各种平台影响着数以亿计的青少年心智成长。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被无数镜头放大,其影响面和深度远超以往。
我们见过流量明星因逃税、吸毒、私德不检而人设坍塌,一位知名导演因失德行为被全行业封杀,一位网络大V因造谣生事、煽动情绪被依法处理。他们的失足,往往并非才华不够,而是缺乏敬畏之心,放弃了自律之道。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个人前途,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产生了极其负面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道德迷惘和价值观混乱。
以前不久发生的“小兵张嘎”扮演者谢孟伟事件为例,他因在直播带货中身穿警服牟利,严重损害了国家执法形象,被处以行政拘留。这不仅是其个人行为失范,更体现了其作为公众人物对社会责任和法律边界的漠视。尽管其曾是家喻户晓的“童年英雄”,但其行为的放纵使其多年积累的社会形象毁于一旦,也引发了公众对公共人物道德底线的广泛讨论。
公众人物的道德自律尤为重要。他们是社会价值观的“代言人”,其行为具有强大的榜样力量。自律越深,其影响力越能持久而积极;行为越稳,其声誉越能传播深远。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之德风”,公众人物应以德为先,以身作则,发挥正向引导作用。他们的自律,是社会道德风尚的“风向标”,也是社会信任得以维系的重要支撑。
知识分子:思想生产的净化器,道义担当的基石
知识不是中性的,它带有价值判断与社会影响。学术造假、论文抄袭、为流量而媚俗、为利益而摇摆的“公知”行为,不仅破坏了学术生态的纯洁性,更严重伤害了公共信任,使知识分子本应承担的道义责任蒙尘。
一些“公知”在社交媒体上沦为“舆论贩子”,失去了知识分子的基本立场和批判精神。当知识脱离了自律的底线,它便不再是寻求真理的工具,反而可能成为制造混乱、误导舆论的利器。
曾有知名学者被曝出大面积抄袭,不仅学术成果被撤销,更导致其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彻底崩塌。另有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为了迎合某种情绪或获取关注,在网络上散布不实信息、发表偏激言论,最终导致社会撕裂、公信力下降。这些现象表明,知识分子若缺乏自律,其所生产的思想不仅不能成为社会的“定海神针”,反而可能成为“毒瘤”。
真正的知识分子,如《大学》所强调的,不仅追求真理,更要守住内心的一致性与节制力。他们应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勇于批判,更要严于自律。自律,让思想不偏激、不浮躁、不媚权、不逐利,是知识分子在社会纷争中的“思想定海神针”。它确保了知识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建设性,是社会理性发展和健康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
普通人:自律决定命运的走向,奠定生活稳定
在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大起大落”,往往并非来自命运的打击,而是源于自我的放弃与缺乏自律。借贷成瘾、消费透支、赌博沉迷、情绪失控、亲情破裂、家庭失序,乃至贪图小利、冒险踩线、断送前程,这些看似“小节”的行为,最终可能导致生活体系的整体崩塌。
与其说“命运不公”,不如说“自律不够”。普通人的自律是社会细胞健康运转的基础,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宁与幸福。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及其“延迟满足理论”揭示了自律与长期成功之间的紧密联系。那些能够抵制眼前诱惑、选择延迟满足的孩子,在后续的人生发展中,往往展现出更强的适应力、自信心和独立性,更容易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
反之,缺乏延迟满足能力的个体,更容易陷入冲动消费、短期享乐的泥沼,导致财务困境、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例如,信用卡透支、网络借贷滥用,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生活失序的导火索,他们为了即时满足消费欲望,忽视了长期的财务规划和风险控制,最终深陷债务泥潭。
自律的家庭,拥有幸福的节奏;自律的孩子,拥有长远的成长;自律的中年人,不会中途坠落;自律的老年人,拥有尊严的晚年。个体的自律累积成社会的“社会资本”,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互助性,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当每个人都能够自我约束,对自身的行为负责,整个社会就能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稳定和谐的氛围。
自律不是自苦,而是最高级的“自爱”
自律并非是压抑人性、自我折磨,而是对自身、对生活、对社会最高级的“自爱”。
它是对权力的敬畏,是对职责的坚守,是对公共利益的捍卫。
它是对财富的敬重,是理性投资与审慎经营,是创造而非掠夺。
它是对公众影响力的珍惜,是言行的负责,是榜样的力量。
它是对家庭与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守护与付出,是和谐与共荣。
它更是对内心信仰与秩序的守护,是原则与良知的坚守。
自律,不是压抑欲望,而是正确地安排欲望,使之服从于更长远、更重要的目标。自律,也不是克制自由,而是塑造更高层次的自由——免于沉沦、混乱、后悔的自由,以及追求卓越、实现价值的自由。通过自律,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航向,不被欲望的洪流所裹挟,不为外界的喧嚣所迷惑。
今天,我们通过法治、监督、问责等“制度之笼”来约束不当行为,这是必要的“他律”机制。然而,外部规则固然重要,但若想真正实现社会文明的跃升,必须激发每一个人心中的“自律”自觉。“加强他律,发挥自律。要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德治国,同时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这正是对“他律”与“自律”辩证统一关系的精辟阐释。
从单纯依靠外在强制的“他律社会”,迈向每个公民都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律社会”。走在前列的,是领导干部、企业精英、文艺领袖、知识阶层,以及每一个普通劳动者。他们的自律,不仅是个人品格的体现,更是点燃文明火种、构建社会信任、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内在力量。自律,因此成为防止人生沉浮、保障社会稳健前行的最后一道,也是最坚固的堤坝。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