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撰委员会、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5)——中小城市现代化的路径与愿景》(以下简称绿皮书)。
绿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小城市社会治理在基层党建引领、矛盾化解、智慧治理、社会参与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治理理念转变、治理主体培育、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治理方式优化等方面仍落后于大城市。一些中小城市根据自身资源实际,探索出了党建引领、多元协同、技术赋能、文化嵌入、城乡融合等社会治理创新模式。推进中小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因地制宜在理念革新、多元主体协同、制度建设、技术创新和资源保障等方面进行持续探索。
一是转变治理理念,强化服务导向。目前,许多中小城市社会治理还存在“重管控轻服务”的行政化倾向,部分基层干部仍固守“搞定就是稳定”的旧思维。破解这一困境的核心在于推动治理理念从“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型,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治理成效的核心指标,建立科学的动态评估机制,减少形式化考核指标。将社会治理事项放权于街道(乡)和社区(村),确保治理创新真正服务于民生需求。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中,中小城市还需要积极适应数字化治理趋势,优化数字化治理策略,注重技术应用的实用性和适配性,避免形式主义的“智慧工程”。
二是培育多元主体,构建共治格局。中小城市社会治理很大程度上存在“政府包办、群众旁观”问题,需要创新社会参与治理机制。中小城市拥有大量潜在的志愿者资源,可建立志愿者数据库,开发集志愿者注册、需求匹配、服务跟踪于一体的数字化系统,以志愿服务时长、志愿积分的方式,激励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设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通过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专业组织力量。进一步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创新企业参与机制,为企业参与治理创造空间。
三是完善制度规则,强化法治保障。中小城市在社会治理地方性法规建设、行政执法规范化等方面相对滞后。各地应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治理条例,建立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为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社区(村)是社会治理的一线,需要健全社区(乡村)治理、物业管理等领域的配套制度,建立居民(村民)议事机制。进一步推动司法资源下沉,将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服务延伸到社区,提升基层法治化水平。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协同效能。部门壁垒、条块分割是导致中小城市社会治理资源调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横向深化“大部门制”改革,整合分散的治理职能;纵向通过“网格治理”改革,打通“政府—街道办—社区/村—居民”之间的问题收集与响应链条。优化基层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服务效能、群众满意度等实效性指标,开展民主评议等工作。健全城乡统筹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治理差距。
五是加强数字化建设,推动智慧治理。推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入社会治理,是提升治理精准度、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小城市应根据城市规模和发展阶段,采取差异化、渐进式的建设策略,避免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性。在设施方面,从交通、消防、治安基础设施入手,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在数据层面,加强各部门、各主体资源整合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在应用层面,关注特殊群体的数字需求,推进适老化、便民化应用,加强数字技能培训,确保技术红利惠及全体市民。
六是夯实资源基础,强化能力建设。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是破解中小城市治理能力瓶颈的基础工程。加大社会治理财政投入力度,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倾斜,增加城市的资源溢出效应,缩小区域差距。实施社会治理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社会工作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基层人员报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提高持证社工比例,优化基层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布局,提高文化站、养老中心等资源使用效率,为治理现代化提供嵌入社区的场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