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内稀土板块走强的底层逻辑、后市演绎及细分领域投资机遇,日前工银瑞信指数及量化投资部的基金经理史宝珖进行了深度解读,同时也分享了对有色金属细分领域的看法与投资思路。
有色金属:上半年收益靠前,行业性价比显现
谈及有色金属行业整体表现,史宝珖引用Wind数据指出,截至2025年8月29日,有色金属行业今年以来累计收益在A股一级行业中表现靠前——即便剔除黄金等贵金属成分,工业金属、能源金属及小金属组成的细分板块仍稳居前列,凸显行业高性价比。
从分类来看,史宝珖进一步科普:有色金属涵盖三大核心类别:一是以金、铂为代表的贵金属,更多承担“一般等价物”或投资品属性;二是铜、铝、铁等工业金属,广泛应用于传统工业生产;三是稀有金属,即剔除贵金属、工业金属后,在地壳地幔中含量较低的金属品种,具体又分为稀土元素(含17种关键元素,分轻稀土、重稀土)、能源金属(锂、钴、镍等新能源电池核心材料)及其他小金属(钨、钛、钒等细分领域催化剂或高附加值材料),据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2日,中证稀有金属主题指数前十大权重股中有三只为稀土概念龙头,权重占比超20%。
稀土:供需双升+政策护航,战略价值持续凸显
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航空航天、军工、电子信息等领域,兼具军民两用属性。对于近期稀土价格快速上涨及后续投资价值,史宝珖从供需与产业格局展开分析:
在供给端,中国对稀土产业链具备“绝对话语权”——从开采、分离精炼到最终成品应用,各环节均占据话语权。《暂行办法》落地,国家通过总量调控进一步规范生产,遏制非法开采,形成“供给有序管控”格局。在需求端,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带动轻稀土需求攀升,而重稀土因在相控阵雷达、隐形材料等军工领域的不可替代性,需求保持刚性。史宝珖认为,需求逐渐攀升,上游产能的配额也会逐渐跟随攀升,就会出现供应跟需求双向螺旋式攀升的过程。
黄金与铜:流动性+需求双驱动,铜迎“第二增长曲线”
除稀土外,史宝珖还重点分析了有色金属中黄金与铜的投资机会:
对于黄金,需要密切关注其流动性——当前全球流动性充裕,且美国进入降息关键窗口,以美元定价的黄金上行空间已打开。不过需注意,A股市场中黄金企业多为“黄金 + 铜”混业经营,投资黄金股需同步关注铜的基本面。
而铜的投资逻辑则聚焦“供给收缩 + 需求增量”:供给端,全球铜矿增量有限,主要矿山集中在南美、中国、澳大利亚,且矿石品位下降、开采安全成本攀升,短期供给难有大规模提升;需求端,除传统地产、交运领域外,新能源车与AI基础设施成为两大新增长极,“随着技术与能源瓶颈突破,数据中心建设加速将带动铜需求量级攀升,铜价长期上行预期较强”,史宝珖强调。
能源金属(锂):磨底期待复苏,反内卷政策护航长期价值
能源金属(以锂为核心),其行情与新能源电池产业高度绑定。回顾锂价周期,史宝珖提到,2020年新能源车需求爆发叠加上游开采周期长,碳酸锂价格一度飙升至60万元/吨;随后大量产能释放引发价格连续回调,当前稳定在7万元/吨左右,处于“磨底阶段”。
史宝珖指出,近期国内“反内卷”政策对能源金属行业意义重大——此前无序价格战既损害上游企业利益,也可能通过降低质量压缩下游长期需求,而政策通过保障成本、规范价格,将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小金属与指数投资:规避标的分散风险,把握行业整体机遇
对于市场关注度提升的小金属板块,史宝珖坦言,小金属可能投资存在“标的难拆解” 问题——上游矿产企业多为综合经营,单一小金属占比有限,或难以找到纯标的企业。因此,史宝珖建议投资者通过指数化方式参与有色行业投资,尤其稀有金属指数具备显著优势:
一方面,投资指数不需要我们个人投资者实时关注和研究大宗商品和有色金属,一般可降低因板块快速轮动导致的风险;另一方面,无需投资者实时跟踪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只需认同有色行业长期逻辑,即可通过指数分享行业景气红利。
高景气延续,指数化配置优选
综合来看,在全球流动性宽松、国内政策支持及新能源、AI 等需求驱动下,有色金属行业高景气有望延续。稀土的战略价值、铜的需求增量、锂的磨底复苏,均为行业提供多元投资机会,而通过稀有金属指数进行配置,或是普通投资者把握行业机遇、分散风险的高效方式。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