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针对海外归国人才的专题问卷调研顺利完成,本次调研重点聚焦留学回国人才对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创新业务的需求及政策评价,面向相关群体发放问卷730份,专业覆盖商科、医学、应用技术等多个领域,79%的受访者为欧美留学生,88%的受访者归国超过3年,91%的受访者处于在职状态。调研结果为临港新片区构建更具吸引力的离岸创新创业平台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现状分析:优势与短板并存
(一)政策基础具备吸引力,核心支持力度获认可。上海在吸引人才的物质基础与发展环境构建上已有成效,为离岸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奠定了政策信任度:超过59%的受访者认为“政策覆盖与需求匹配”较为合理,67%以上受访者对“职业支持”“经济支持”“生活保障”等硬核措施给予肯定,其在经济支持(如补贴、税收优惠)方面,72.08%的受访者打分在3分及以上。
(二)服务效能成为突出瓶颈,流程体验亟待优化。与政策内容的认可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服务体验严重拉低人才满意度。在“咨询服务响应”“材料清单清晰度”“审核流程透明度”等关键环节,超过67%的受访者打分在2分及以下(满分5分),尤其是“审核流程透明度”和“政策福利兑现效率”两项,差评率均超过70%。这反映出当前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存在梗阻——人才虽认可政策方向,却因繁琐的流程、模糊的指引和低效的服务望而却步,直接导致49.33%的受访者从未申请过任何支持政策,政策吸引力被服务短板严重削弱。
(三)离岸业务需求旺盛,配套支持存在缺口。调研显示,超半数(52.05%)的受访者计划开展离岸业务,其中离岸贸易(45.65%)、离岸服务(36.67%)、离岸金融(33.33%)是主要方向。但人才对平台建设的诉求集中在三大方面:一是流程简化,72.22%的受访者希望缩短商事登记审批时限;二是政策激励,68.33%的受访者期待孵化期税收减免,62.22%的受访者需求是跨境技术合作资金匹配;三是创新保障,超过50%的受访者关注境外专利落地评估简化、技术入股比例提升及政府优先采购等机制。这些需求暴露出当前上海在离岸业务的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对策建议:筑巢引凤优生态
建立全球离岸创新基地,探索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离岸支点”机制,在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科技封锁、系统性排斥华裔科学家的大背景下,是临港新片区积极为国家探新路、试制度的担当体现。一是要积极靠前服务,设立海外留学生归国创新创业驿站,将吸引归国意愿强的海外人才的工作向海外布局,打造享誉海内外的“临港英才”品牌。二是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深化战略合作。通过校地合伙、校企合作,点对点挖掘重点人才,积极宣传临港的政策优势,解决其回国创新创业程序性疑问与困难,形成“海外-临港”创新创业高效衔接机制。三是极简审批优服务,政策兑现“零跑腿”。设立 “离岸专窗”,整合市场监管、税务、外汇、科技部门职能,实现商事登记、政策申请、跨境备案等 “一次提交、并联审批”;压缩刚性时限,将高频事项设立极简办理窗口。
稿件提供人:上海海事大学 副教授 王立坤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洪航斌
此文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SORSA智库课题成果
联系人 王立坤 13917222631
77912463@qq.com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