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全球经济面临深刻重构,丰小川的职业选择与时代变革的脉搏同频。这位工程师出身,扎根材料科学领域,且拥有跨国公司实战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以麦肯锡上海办公室为新起点,开启了从产业实践者到战略架构师的进阶之路。这一职业跨越的背后,是其多年学历积淀与产业深耕的厚积薄发。从华东理工大学到柏林洪堡大学,再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从圣戈班到巴斯夫,多元的知识体系与跨域实践经验交织,让他在产业变革的关键节点始终保持敏锐洞察,践行着“商业价值与技术驱动的双轮哲学”。
(图为丰小川)
学术奠基:跨界思维的原点塑造
丰小川的知识图谱构建,始于对材料科学的深耕与商业思维的觉醒。2004年进入华东理工大学攻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士学位时,他便展现出技术钻研与组织管理的双重特质。作为学生会副主席与勤工助学指导中心主任,他既要在实验室里调试聚合反应的参数,又要为300多名学生搭建实习桥梁——这种在微观技术与宏观组织间切换的经历,悄然埋下跨界思维的种子。2008年,丰小川赴柏林洪堡大学攻读高分子科学硕士学位,在欧洲顶尖的材料实验室里,严谨的科研训练,锻造出他“用数据验证假设、用逻辑推导结论”的思维范式,这种特质在日后的战略咨询中转化为强大的分析穿透力。
2018年,丰小川进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攻读 MBA,完成了从技术专家到商业管理者的知识体系跃迁。在这所以案例教学闻名的商学院,他担任达顿综合管理和运营俱乐部副总裁、亚洲俱乐部副总裁,在学术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达顿微软创新案例大赛冠军的经历尤为突出。此外,他参与的联合国设计思维项目,让他在全球化语境下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行为,为日后跨地域业务操盘积累了认知基础。
产业深耕:从实验室到市场的价值闭环
学术训练的终点,恰是产业实践的起点。2011年8月,丰小川加入圣戈班中国上海团队,担任应用和研发工程师,正式开启将材料科学理论转化为产业价值的征程。在圣戈班的三年间,他聚焦汽车与电子行业的新材料应用,针对电子市场对高性能胶带的需求,他主导将美国研发的胶带产品进行本地化改造:通过筛选国产替代原材料、优化配方比例、协调本地生产线调试,最终成功推向市场,取得300万美元销售值。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他主导的产品样品实验室建设,他创新性地引入客户参与式试产机制,创造出300万美元的项目管线。“实验室不仅是技术验证的场所,更是构建客户信任的桥梁。”他强调,这种将技术能力转化为商业信任的思维,正是从圣戈班时期开始成型。
2014年9月,丰小川加入巴斯夫,从专注材料应用转向更复杂的全球汽车产业链管理。作为全球汽车市场管培生,他在两年间完成德国曼海姆、美国密歇根、中国上海三地轮岗,深度参与产品的全价值链运营,成为所有管培生中唯一在每次轮岗中都获“杰出表现”的候选人。2016年,晋升为亚太区市场和产品经理后,丰小川的职责更拓展至战略层面。他通过分析汽车市场和客户、评估公司自身能力和发展最终目标,为事业部制定中国5年战略,其中5个战略举措已成功落地实施。期间他带领研发、工艺、产品、质量、销售、技术支持等部门,分析产品各市场成本结构,推动产品的降本增效工作,每年为公司节省至少4400万欧元,并成功推广到泰国和印度工厂。这种打破地域壁垒的资源整合能力,既得益于全球轮岗积累的跨文化沟通经验,也离不开达顿商学院“全球化运营”课程中的理论指引。
麦肯锡时期:系统化赋能的深度实践
2020年11月,丰小川加入麦肯锡上海办公室,从产业操盘手转型为战略咨询顾问。这段职业跨越,既是对过往材料科学、汽车产业链、全球化运营等经验的系统升华,也是达顿商学院战略思维训练的实战检验。彼时,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双碳”目标压力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挑战,他的复合型背景恰与时代需求形成共振。
作为咨询顾问,他帮助某基础材料企业构建营销体系转型框架:通过重构市场潜力评估模型、搭建数字化营销平台、引入AI赋能工具,这家企业成功生长出第二条业务曲线,且新建工厂以高质量数字化智能闻名于行业。该项目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业绩提升,更在于其系统性——从市场部门架构重组到数据分析体系搭建,形成了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方法论。
这种体系化思维在能源装备领域得到延续,充分展现出跨界思维的纵深价值。面对某能源装备企业的转型需求,他主导设计覆盖营销与售后的转型方案。企业通过诊断业务潜力、识别数字化能力差距、搭建数字化应用案例、优化售后服务响应机制,并指定企业的转型路径图。企业实现连续两年20%的年营收增长,海外营销部门更是突破六年增长停滞,实现超50%的营收飞跃。“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商业模式的重新定义。”他回忆道。
在更宏观的产业层面,丰小川参与制定中国未来5年的减碳规划,展示了战略咨询的社会价值。通过系统梳理高碳排行业的排放总量,提供减排的举措,制定减排的路线图,团队设计的减排方案推动高碳产地省份转型规划的制定。这项工作的关键突破在于平衡环境效益与产业发展——既提出传统产业升级路线,又规划新兴增长极培育策略。
方法论进化:从战略设计到价值实现
纵观丰小川的职业发展,三个阶段的思维演进清晰可见。初期的产业深耕依托华东理工大学的工科基础与柏林洪堡大学的材料科学训练,锻造出对产业价值链的“微观透视能力”。达顿商学院的MBA教育,则为他注入“中观架构能力”——学会用战略框架整合分散的产业要素,理解组织行为与市场规律。麦肯锡阶段则实现了“宏观洞察能力”的淬炼——能够穿透行业表象,把握技术变革与政策演进的深层逻辑。
这种持续进化背后,是对“价值创造”本质的深刻认知。在近期接受专访时,他如此解读战略管理的本质:“好的战略必须具备两个穿透力——既要有穿透行业周期的预见性,也要有穿透组织层级执行力。”这种理念在麦肯锡的实践中得到印证:当团队推进某客户的项目时,他要求战略规划必须包含三层验证——技术可行性的工程验证、商业价值的经济模型验证、实施路径的组织变革验证。
跨界者说:在技术革命的湍流中锚定本质
当被问及跨界转型的底层逻辑时,丰小川的答案指向基本价值维度:“无论是材料工程、汽车制造、还是战略咨询产业,本质上都在解决两个问题——如何创造不可替代的技术价值,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型。”这种认知或许源于其多元背景。“技术革命永远在变,但价值创造的逻辑从未改变。”丰小川在谈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时强调,“数字化不是目的,而是提升价值创造效率的手段。就像我在圣戈班推动产品本地化、在巴斯夫优化供应链、在麦肯锡设计转型方案,核心都是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客户需求与产业发展。”
站在数字化转型的潮头,丰小川的职业生涯持续诠释着跨界创新的可能性。从实验室里的材料特性分析,到全球供应链的协同优化,再到董事会里的战略路线辩论,这个持续进化的轨迹,或许正是当代中国产业变革者的典型缩影。当技术革命的车轮加速转动,需要更多这样既能理解技术本质、又能把握商业规律的“跨界翻译者”——他们搭建的,不仅是企业的竞争护城河,更是整个产业通向未来的桥梁。(文/罗时月)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