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新机智药”(新消费、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创新药)等热点轮番表现,今年来A股市场整体呈现指数震荡上行、结构性分化、热点轮动加快的特征。在波动分化中如何把握结构性机遇,也成为未来投资者关心的核心话题。有鉴于此,在日前成功举办的长盛基金2025年中期投资策略会上,长盛基金权益投资方面的多位成员,围绕各自能力圈后市投资机会和布局策略,予以了前瞻解读和研判。
从7月30日出炉的《国泰海通证券三年、五年、十年综合系列基金评级》看,截至7月25日,长盛基金呈现股债双优态势,其中股票投资能力获国泰海通证券三年期五星评级,债券投资能力同时荣获三年期五年期五星评级,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公司的综合投研实力。此次策略会的举办,有望为投资者后市排兵布阵提供些许参考。
郭堃:中长期看好AI应用、创新药、核聚变
谈及投资者普遍关注的哪些投资机会可期,长盛基金副总经理、长盛同盛成长基金经理郭堃旗帜鲜明地指出,中期产业视角维持更看好AI应用、创新药的观点;长期产业视角关注核聚变;短期关注反内卷政策是否能带来补库需求。其中AI应用是未来2-3年最确定的产业趋势之一,大模型能力提升、成本降低,持续推动AI应用发展。AI Agent持续发展,高价值场景落地也值得期待。随着多模态生成能力持续进步,国内的相关模型能力处于领先阵营。郭堃认为,AI应用短期行情需要高风险偏好作支撑,中长期确定性将逐步提高。
而对于今年来炙手可热的创新药板块,郭堃坦言,这是今年以来基本面和股价表现最为匹配的强势板块之一。近几年,我国创新药企 license out交易数量快速增长,研发实力被全球认可。今年以来尽管创新药板块积累了较大涨幅,但郭堃认为,还谈不上估值泡沫化,且基本面更为强劲。创新药目前处于BD周期+兑现周期之中。从BD的角度来说,药企的BD热潮可能还处于早期阶段;兑现分为业绩兑现和创新兑现,创新药板块业绩增速表现可能在25-27年脱颖而出,即使不算BD。具体到投资策略上,郭堃指出,未来将围绕有可能BD的产品和公司进行布局。
作为专注于均衡配置体系下成长股投资的基金经理,郭堃在投资过程中主要采取“均衡”的投资理念,在行业均衡的基础上构建组合并对其进行动态调整,并通过深度研究精选个股。从最新一期权威机构的基金评级报告看,郭堃管理的长盛同盛成长荣获晨星五年期五星评级,同时在管的长盛核心成长、长盛同德也同时被国泰海通证券和晨星授予三年期五星评级。
代毅:算力为基,终端致胜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理论和机遇”。对政策及资金聚焦的新质生产力主线,长盛城镇化基金经理代毅分析道,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的根本转变,从而促进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建议重点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二季报显示,代毅担纲的长盛城镇化主题基金坚持寻找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城镇化的最强交集,寻找最能体现生产力变革的方向。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基金同时荣膺招商证券三年期五年期五星评级。聚焦AI Agent和终端入口方向的结构性机会,长盛城镇化业绩表现突出。据Wind统计,截至2025年8月8日,长盛城镇化A近一年收益率达85.44%,高居同类前3%(114/4350)。
回顾自2024年后,中国经济运行中三年半一周期的信用周期规律明显减弱。代毅分析道,尽管信用波动仍将存在,但波动的周期性不再明确,且幅度将大幅低于以往,对经济的影响也将逐步减弱。中国经济将真正步入高质量增长阶段,即摒弃之前依赖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更多依赖于新质生产力及科技、消费的发展。这也是新型城镇化应有之意。
展望后市,代毅认为,科技成长或仍是主线,核心在于寻找到产业从1到10 的阶段,形成戴维斯双升。而科技(AI)硬件投资逻辑是“算力为基,终端致胜”。AI平权、降本将带来应用全方位的加速发展,且将带动各类智能硬件的发展。现在已进入算力与终端应用齐头并进阶段。应用方面,人形机器人产业趋势已逐渐形成共识,板块走出概念期,向价值投资切换。市场关注焦点在量产与商业化。代毅进一步指出,人形机器人主要的应用场景包括商用服务、智能制造和家庭服务三大类型,其中已有部分产品在商用服务领域应用,未来智能制造或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领域,长期视角下家庭服务是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之一。主要是由于人形机器人具备适应非结构化环境的优势,或将有效应对全球老龄化加速、劳动力短缺、危险场景。
郝征:创新产业浪潮兴起,行业曙光出现
在历经四年的深蹲后,今年医药板块有否极泰来之势,尤其是创新药更是一骑绝尘,成为今年资本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对此,长盛医疗行业基金经理郝征也对后续医药投资策略进行了解析。郝征指出,2025年医药行业有两大主线:一是创新药及产业链;二是国内医药基本面企稳。
一方面,中国医药出海交易进入爆发期。截止2025年6月30日,据已披露的不完全统计汇总,中国企业授权出海的交易总金额为733亿美金,创历史新高。授权项目状态涵盖临床前阶段、临床I期、II期、III期以及NDA全阶段。项目种类以肿瘤为主,涵盖代谢、自免等领域。目前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药企的集中采购地。同时项目类型由早期的单一品种向ADC、双抗、多抗、技术平台等多领域,前沿技术拓展。从MNC需求分析看此轮创新药出海红利的逻辑,郝征表示,全球医药投融资即使在2022-2024年全球利率高企的时间段依然维持较高的活跃水平。MNC贡献了融资低迷期的主要需求方。2026年,全球多家重要的IO(联用)三期临床数据读出,一线肿瘤免疫疗法面临更新,中国企业或仍处在当前的黄金机遇期。
另一方面,国内医药领域重大政策持续加码落地。其中今年工作报告指出要支持创新药发展;7月10日《2025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及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启动;7月25日国家医保局启动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明确提出“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原则。郝征认为,这也是集采政策的核心变化,纠偏后有望恢复企业合理利润。
围绕A股医药产业链进行布局,郝征在管的长盛医疗行业也穿越周期,赢得了权威机构认可,同时荣获国泰海通证券和晨星三年期五星评级。据Wind统计,截至2025年8月8日,长盛医疗行业A近三年收益率26.63%,排名同类前10%左右(81/750)。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