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据价值论坛在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望京校区举行,论坛邀请来自政、产、学、研多方代表,围绕数据要素价值挖掘与数据人才培养开展研讨。“数据人才:驱动要素价值释放的核心动能”为主题的圆桌会议由中国价格协会数据价格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李晓坤主持,汇聚了来自高校、研究机构、职业院校的六位专家,共同探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下数据人才的巨大缺口、能力升级要求以及培养路径创新等关键问题。
数据人才:数字经济腾飞的“关键燃料”
会议伊始,主持人李晓坤指出,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数据人才已成为支撑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驱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能。然而,随着AI大模型、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迭代,产业界对数据人才的能力要求已从单纯的技术能力(如数据分析、算法开发)扩展到业务场景穿透能力与跨领域协作素养。当前,高校培养体系与企业实践需求的鸿沟、新兴技术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缺口等问题,是构建健康数据人才生态亟需破解的核心命题。
三千万缺口警钟:学历教育难解近渴,创新路径迫在眉睫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彭庆辉率先发言。作为国家高端智库成员,彭庆辉以其对人才战略的长期研究为基础,敲响了警钟:当前数字经济相关人才缺口高达两三千万。单靠学历教育体系难以满足如此庞大的现实需求。彭庆辉指出,现有高校在数据全链条相关专业设置虽有进展(约100多所大学设立相关专业),但顶尖高校参与度不足,且培养周期长,无法匹配产业发展的“加速度”。他强调,数据工作需要复合型、跨领域协作的团队运作(涉及合规、治理、评价、质量、定价等环节),因此,亟需探索学历教育之外的“加速器”。他大力倡导由专业协会(如数据价值论坛主办方数价委)牵头,联合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短期专项、面向实战的培训项目(如首席数据官CDO培养),并提出了极具创新性的建议:将职业院校的课堂直接设在企业一线,让学生“边干边学”,大胆进行此类制度创新。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数字财金学院院长冯秀娟教授呼应了彭庆辉的观点。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机制上与产业实践存在错位:院校按学期、课堂、学分运行,而产业则按项目、任务推进。希望在数价委及企业的支持下,探索更紧密的产学融合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应用的“无缝对接”,让职业院校真正成为国家新质生产力的可靠人才保障。
北京国际数字经济治理研究院数字教育专委会主任屈文超则从智库桥梁作用的角度发言。他表示,人才缺口问题在服务政府和企业的过程中已被深刻感知。数字教育专委会成立的初衷正是为了打通产教融合的“深水区”,帮助院校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解决“寻不到产”或“融不通”的困境,切实扮演好院校与企业间的连接者的角色。
西部实践:服务国家战略,探索区域特色培养路径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东数西算”工程,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建军介绍了庆阳作为全国十大数据集群之一,其主要的发展成就及学院定位。作为甘肃省“东数西算”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基地的依托单位,庆阳职院正全力调整办学思路,构建以大数据人才培养为主干专业群的特色体系。欢迎行业协会、数据管理交易机构及优秀大数据企业前往庆阳节点考察合作,共同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向新高度,为“东数西算”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平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国强分享了作为甘肃省“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思考与实践。他坦言西部职院在办学条件和成果上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但面对巨大人才缺口亦感使命在肩。职业院校在数据人才培养方法上已有积累(如项目式、情景式教学),但需根本性改革评价体系,建立贯穿学生三年学习的全过程、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希望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全过程,包括参与课程设计、提供实习反馈,共同提升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梁璐则分享了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具体探索。兰职院立足地方经济,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学院”,致力于将传统产业升级为千亿级产业链条,并从中提炼数据要素相关标准培养人才。同时,学院与中国电信共建“天翼云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兰州经开区共建产教联合体,并引入“现代学徒制”(如与本地软件企业合作实现“入校即入企,离校即就业”)。此外,学院与华为共建实训基地,并推行“学历+技能证书”模式,将服务延伸到终身学习。
共筑未来:产学协同,赋能数据价值释放
主持人李晓坤在总结中感谢六位专家的真知灼见。他指出,通过各位来自院校的领导分享,深刻认识到数据人才是支撑数据要素市场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他们的探索和实践为破解人才难题带来了希望。会议最后表达了对下届大会展示更多数据人才培养成果的期待。
本次论坛为政产学研各方搭建了深度交流平台,直面数据人才生态建设的痛点难点,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深度融合、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凝聚了共识,指明了方向,为推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注入了强劲动能。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