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决定着中国饭碗的成色。《新闻联播》报道中提到,要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近日,关乎国人餐桌品质的“芯片”再次迎来重大突破,根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通告(2025年第012号),在193个新审定水稻品种中,菁芒农业旗下高品质大米品牌“小禾清风”采用的自有知识产权稻种“星粳10号”表现突出,食味值位居审定品种前三甲。更令人瞩目的是,其以亩产598公斤的硬核实力在“食味值前三甲”中夺得产量桂冠,一举打破了“优质米难高产”的行业瓶颈,为农业提质增效与国民餐桌升级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突破“高产难优质”瓶颈,“星粳10号”从源头定义好米
长期以来,水稻种植都面临着一道“选择题”:追求产量,口感往往打折;专注口感,产量又难以保障。这背后是高产基因与“口感基因”难以协同的育种规律。随着消费者对“好吃又实惠”的大米需求日益迫切,市场呼唤着能同时满足农户与食客的“全能型”稻种。
“星粳10号”正是为破局而来,它不仅集成了“星粳”系列稻种的卓越基因,更实现了关键性状的协同突破:产量表现突出:在黑龙江省区域试验中,“星粳10号”平均亩产高达598公斤,整精米率达68.2%,超行业标准,让农户的丰收更有保障;口感表现出众,经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评定,“星粳10号”食味值综合评分高达90,软硬适中、弹糯兼备的绝佳口感,蒸煮时浓香四溢,入口油润回甘,冷却后风味依然,成就浓香型大米的醇香本味。
浓香型稻种“星粳10号”的问世,标志着小禾清风在现有清香型稻种“星粳1号”、“星粳2号”的基础上,成功构建起“清香+浓香”双轨并行的品种体系,为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口味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品种基石。
科技赋能田间,“禾馗一号”免追肥助力稻种潜力释放
好种子是基础,好技术则是将潜力转化为产量的关键。科学的田间管理是优良基因充分表达的关键保障,小禾清风严格践行这一理念,为“星粳”系列量身打造了一套智慧、高效的种植解决方案,其核心利器之一便是同属菁芒农业旗下的“禾馗一号”免追肥。
传统种植中,施肥环节耗时耗力,且时机难以把握,常导致养分流失或供给不均。“禾馗一号”免追肥,凭借其自主知识产权“生物增效剂技术”,显著提升氮、磷利用率,仅需在插秧前进行底肥施入,插秧后施一次叶面肥,养分便能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求平稳、长效释放,并配合叶龄监测系统优化水肥管理,真正做到“减肥不减产”,达到产量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从智能无人插秧机以厘米级精度将秧苗植入田间,到智能中枢系统实时解析土壤肥力、墒情等农情参数,再到“禾馗一号”免追肥精准长效滋养,小禾清风用科技为每一亩秧苗定制了专属生长方案,让好种子的每一分潜力都转化为沉甸甸的稻穗。
从一粒种子到一碗好饭,小禾清风的全产业链品质承诺
一碗好米,始于良种,成于沃土,终于匠心。小禾清风将“星粳10号”的优质基因,播撒在适宜它生长的土地上——黑龙江北大荒八五六农场。
富含矿物质的寒地黑土提供充足养分,显著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芳香物质积累,纯净的乌苏里江弱碱活水灌溉激发稻米的天然甘甜,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星粳10号”的优质基因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小禾清风依托从育种、种植到加工、储运的全产业链质量控制体系,极大限度锁住大米的营养与风味。这意味着消费者拿到的每一袋大米,都承载着从源头开始的稳定品质和安全承诺。
小禾清风传承“只为寒地稻花香”的农耕情怀,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打通了“好种+好肥+好米”的价值闭环。这不仅是对农户辛勤耕耘的最好回报,更是对消费者“舌尖幸福”的坚定守护。目前,小禾清风以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稻米体验馆”为核心,已与全市百余家商超便利店,20余家餐饮品牌达成合作,构建起区域性的消费服务网络,同时,辅以电商直播形成“线下体验购买+线上直播引流”的双向赋能,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衔接,将这份源自匠心的品质好米送达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