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奢侈品消费整体疲软,全球奢侈品行业仅实现3%的增长。其中,中国境内奢侈品市场销售额下降17%。
奢侈品在中国的黄金时代逐渐逝去,各大国外奢牌纷纷陷入增速放缓旋涡。从2025年一季度数据来看:LVMH亚太市场(除日本)营收同比下滑11%;爱马仕亚洲区增速骤降至1.2%,官方称主要受中国市场奢侈品消费低迷和人流量下降的影响;卡地亚大中华区市场的销售额更是同比下跌27%......
此外,定位奢牌的羽绒服品牌加拿大鹅在中国的增长明显失速,其2024财年中国市场收入同比增幅为47%,而2025财年收入仅同比增长1%。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以“国民价格”走红的鸭鸭羽绒服却实现指数级增长,其GMV(商品交易总额)在短短四年内超百倍增长,目前已突破200亿元。在市场消费日趋理性的当下,诸如鸭鸭羽绒服的“高质价比”品牌,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消费主义转向务实主义,“高质价比”赢得市场
在鲍德里亚笔下的消费社会中,奢侈品凭借其附加的文化资本与身份符号长期维系高价壁垒。然而,伴随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国民收入预期走弱,这一符号价值体系正在逐渐被解构,大众的消费观念正经历着从消费主义向务实主义的转变。
麦肯锡的《新常态下的中国消费》调研报告称,中国消费正在降低大额消费支出。当下,相比于盲目追求奢牌所表现的阶层符号与身份认同,消费者将目光转向那些品质上乘且性价比高的产品,以期能在有限预算内实现使用价值最大化。冬季“羽绒服刺客”的舆论争议便是大众心态的显性表达,动辄大几千甚至上万的羽绒服,正因其价格定位与国民消费需求渐行渐远。
根据2024年艾媒咨询数据,羽绒服消费者可接受的羽绒服价格集中在200-1000元区间,其中401-600元占比最多,价格太低(200元以下)或太高(1500元以上)都不在绝大部分消费者考虑范围内,反映出高价羽绒服在大众市场中的接受度有限。
国民品牌鸭鸭羽绒服一直坚持走亲民的“群众路线”,其主力产品定价区间为400-800元,精准覆盖了上述的大众消费核心区间。在鸭鸭,千元以内就能买到“90绒”高品质、时尚IP联名款等超值羽绒服产品。凭借领先业界的“质价比”,鸭鸭羽绒服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持续收获消费者自发好评。据悉,自2020年股份重组以来,定位为“国民羽绒行家”的鸭鸭羽绒服一路高歌猛进。2023年,经权威机构沙利文官方认证,鸭鸭羽绒服近几年高速增长,位列全球羽绒服销量领先的市场地位。
理性消费时代,实用主义战胜技术过剩
在奢侈品构建的价值体系中,高价羽绒服不仅承载身份象征,更常以“极地科考级御寒”、“航天科技材料”等专业术语包装产品。然而,对于大多没有抵御极寒需求的普通消费者而言,这种脱离实际的过度技术堆砌,正在造成社会资源的错配。
从气候特征来看,我国冬季气温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除东北、西北等高寒地区外,占全国人口85%以上的华北、华东、华中及华南地区,冬季日均气温主要集中在-10℃至10℃区间。在此背景下,那些动辄标榜可抵御-30℃极寒环境的高端羽绒服产品,与主流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存在显著错位。这种过度追求极限防寒性能的设计导向,导致普通消费者为不必要的技术指标承担额外成本,更使得社会优质资源被配置到非必要领域。
服饰“技术过剩”现象背后,是奢侈品牌为维系高溢价而刻意制造的“需求幻象”。事实上,比起一味追求极端严寒环境下的极限性能,消费者更应在意的是羽绒服能否“因地制宜”提供精准保暖。
作为中国羽绒服行业的标杆品牌,鸭鸭已拥有超过50年的品牌历史,时间及经验的积淀赋予了其在羽绒服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认可。近年来,鸭鸭羽绒服通过整合全球优质羽绒供应链,依托智能化数据系统,精准把握不同消费群体的保暖需求,将核心资源集中投入在解决实际穿着痛点的产品研发上,真正践行“好钢用在刀刃上”的产品开发理念。
据悉,鸭鸭羽绒服严选全球优质羽绒,以90绒为品质标杆,同时根据不同保暖需求,不断从冰岛、西伯利亚等全球顶级羽绒产地引进优质羽绒,逐形成从日常保暖到极寒防护的完整性能谱系。在设计方面,鸭鸭羽绒服深耕中国多元气候特点,针对性开发从南方轻薄款到北方加厚长款的多层次全系列产品。通过精准的产品布局,鸭鸭羽绒服让消费者无需为多余性能买单,在亲民价位内就能获得真正贴合实际需求的保暖体验。
在消费回归理性的新时代,鸭鸭羽绒服正以扎实的产品力和精准的市场洞察,引领着中国羽绒服行业的价值回归,用实实在在的保暖科技和亲民价格,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好而不贵”的冬日温暖。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