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上任后,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与核电并列作为“国产重要能源”,通过百亿级补贴、量产研发计划及供应链自主化布局,试图以钙钛矿为突破口,打破中国在光伏领域的主导地位。这一策略虽暴露其技术商业化、成本控制的短板,却也为中国钙钛矿产业发展提供了多维度启示,尤其对深耕柔性钙钛矿赛道的企业而言,更需从中找准差异化优势,巩固产业链领先地位。

日本能源战略的核心逻辑,是“资源约束下的安全优先”。作为几乎完全依赖能源进口的岛国,日本此次将核电与钙钛矿并列视为“国产重要能源”,一边以“保护国土”为由限制传统大型光伏、减少对中国组件依赖,一边凭借充足碘储量(钙钛矿关键原料)和NEDO(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2025-2029年持续研发投入,构建“资源-技术-产业”闭环。这种“聚焦细分技术+构建自主供应链”的思路,本质是通过技术替代破解“能源安全与碳中和”的双重困境——既规避传统光伏的土地与供应链风险,又依托本土资源优势抢占下一代光伏技术高地。
另一边通过“强化政策”加速推进钙钛矿产业化进程,紧扣自身国情,着力发展超薄、轻质、柔性钙钛矿技术,主攻建筑墙面、屋顶等场景,避开与中国在大型地面电站的直接竞争。截止目前,日本已投入超过2000亿日元资金支持钙钛矿技术发展,包括向积水化学等龙头企业提供专项补贴,助力其建设吉瓦级柔性钙钛矿组件量产线,支持丰田汽车开发车顶光伏系统,计划2030年用于纯电动汽车;设定2040年20GW钙钛矿装机目标(相当于增建20座核反应堆),无不彰显出其欲通过钙钛矿技术弯道超车的决心。
中国能源战略的底色,是“规模扩张与技术创新并行”。从“双碳”目标下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5%以上的硬指标,到“节能优先、结构优化”的长期导向,我们走出了一条“广度覆盖+深度突破”的转型之路:一方面,传统光伏通过技术迭代(如PERC到N型TOPCon)实现全球70%以上的产能占比,2023年出口风电光伏产品帮助他国减排8.1亿吨二氧化碳,彰显规模优势;另一方面,以钙钛矿为代表的下一代技术正在突破“从0到1”的关键节点,华碧光能作为国内首个兆瓦级卷对卷柔性钙钛矿研发制造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的卷对卷涂布、ALD原子层沉积设备填补产业化空白,实现卷对卷柔性钙钛矿关键设备突破,引领中国卷对卷柔性钙钛矿光伏技术发展。

当前,中国钙钛矿光伏已发展至破局关键时期。国内布局钙钛矿企业超800家、兆瓦级/吉瓦级产线超200条,庞大的产业链配套与应用市场,构建了“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场景应用”生态,形成“链主企业突破+产业集群攻坚”的格局,这是日本钙钛矿产业格局难以匹敌的优势。以华碧光能为代表的柔性钙钛矿光伏企业,通过产业生态协同,已实现了“轻量化、薄柔与可设计”产品的小批量生产,其在SNEC国际光伏展上展现的“钙钛矿光伏发电手机壳”、“钙钛矿车用光伏卷帘”、“钙钛矿户外移动光伏设备”等,开辟了“消费+光伏”新赛道这类“新兴”的增量市场,既是日本尚未触及的领域,也是中国企业避开同质化竞争的核心抓手,正是中国钙钛矿“市场拉动技术、技术反哺市场”的良性循环。
最后,中国钙钛矿高质量发展亟需加快布局和完善“标准体系”。日本尚未建立健全钙钛矿产品标准,而中国可依托钙钛矿领军企业的量产经验和产业化协同优势,亟需加速推动钙钛矿在“发电效率”“可靠性”“耐久性”“环保安全性”等方面的标准制定,以标准话语权巩固全球领先地位。
日本限制传统光伏却押注钙钛矿,恰恰印证了钙钛矿对全球能源格局的重要性。对中国而言,无需复制日本钙钛矿发展路径,而应从其策略中汲取“场景驱动”“政策强化”“资源协同”的可取之处,以“钙钛矿技术自主化+本土化”为盾,在全球钙钛矿竞争中,继续引领中国光伏的领先优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