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漂文学青年到中国作协会员,从财经杂志专栏作家到北京润商文化创始人,陈润用十七年时间完成了一场跨越行业与身份的修行。他的笔尖游走于华润、招商局、美的、阿里巴巴等企业的发展脉络之间,在商业史的褶皱里发掘人性光辉,终于在文学殿堂找到归宿。
企业传记作家、润商文化创始人陈润
1、文学底色:故乡种子与商业悟道
陈润的写作基因,早在湖北浠水的红土地上便已种下。这片被誉为“记者县”的土地,诞生了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也孕育了崇尚文学的民风。陈润的外曾祖母是闻一多家族后辈,高中就读闻一多中学时就是校刊《红烛》文学社积极分子,经常创作投稿。1999年,他在学生杂志《课堂内外》发表文章,拿到人生第一笔稿费——20块钱。当班主任把汇款单拿给他的时候非常自豪,告诉其他老师这是陈润同学的稿费。
在武汉纺织大学求学期间,陈润并没有选择中文、新闻等专业,而是经济管理。他并没有延续初中、高中时积极参与文学社团、投稿校报校刊的兴趣,而是如饥似渴泡在图书馆里读经济学家、企业家传记,以及国内外名家关于管理、营销、经济等方面的论著。陈润对于文学的热情,转化为系统性阅读文史哲图书,特别是红色封面的“茅盾文学奖”系列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阎真的《沧浪之水》,还未踏入社会就提前感受到基层官场的复杂残酷与大千世界的人情冷暖。由于“茅盾文学奖”丛书深受学生喜爱,有时候为了借阅一本心仪的好书需等待两三个月。“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读书越多,陈润越不敢轻易写作、发表作品,反而潜心阅读,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大学毕业后,陈润南下深圳,在一家港资企业做总经理的助理,经常在全国各地出差,增长见识。总经理年过六十,和蔼亲近,但非常严格,坚持实事求是,而且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逐渐让陈润意识到事事有回音、凡事有结果的重要性。有一次,领导表扬他:“你说话很有条理,用词也非常准确。”他认为说话、写作道理相通,既要求逻辑清晰,还要求词汇丰富,进而推断:“你将来可以吃写作这碗饭。”陈润听后很惊讶,他从没告诉过或表现过喜欢写作,但是领导通过交流就做出准确判断,甚至几年后预言成真。此后,陈润在整理材料、撰写报告、旁听会议时得以从全局看企业、悟商道。一个年轻人初入社会就遇到知人善任的领导,这种经历很宝贵。
润商部分图书作品剪影
一年之后,陈润辞职进入东莞一家几万人的台资企业,他所在的生产力改善中心负责将丰田生产方式导入各车间、生产线,每天观察工人的工序完成时间和多余动作,提出改善意见,降低生产成本。陈润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制造一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对生产制造有切身体会,经常与同事讨论如何降本增效、改善管理,甚至机器人如何替代日渐高昂的人力成本。对制造业底层车间工人的辛苦生活和工作常态的深入了解,恰恰是他后来写作《富士康内幕》《生活可以更美的》的情怀基础。
陈润说,他知道自己不属于车间、工厂,总有一天会提笔写作。当时有意识地体验生活,是为将来积累写作素材。至于后来从事财经写作,“纯属意外”。
2、北漂追梦:敢担当、文笔好
2008年春节刚过,陈润重新审视人生。毕业两年,虽然身在珠三角的港资、台资企业,却明白内心最喜欢的还是写作。中国的文化中心在北京,年轻人应该北漂。即使找不到工作,能现场观看北京奥运会比赛也好。
那年5月,陈润入职清华大学旁边的文化公司,这是北京乃至行业内最大的图书创作机构,团队八九十人,北大、人大、浙大、武大等来自全国各知名高校的文学青年云集。陈润的日常工作就是撰写经济管理方面的书稿,包括红极一时的企业家传记,在完全没有经验和基础的情况下,陈润只用两个月就写出了一本15万字的图书。他对写作和阅读充满狂热,每天比别人提前一个小时上班,推迟两个小时下班,翻遍公司书架上的优秀企业家传记和企业史,研究商业的逻辑和体系。“我觉得财经写作不应该靠灵感,而是应该靠习惯和积累。”陈润对于财经作家能够“出道”的看法就是不断地输入和输出。
不管多难的项目,但凡陈润接手,一定能够顺利交付。有一次,公司决定让陈润参与一个被客户要求重写的遗留项目。起初陈润只是参与的执笔者之一,他认为很难让每个人全力以赴解决战斗,跟领导提出要自己独立完成。有人说他不知天高地厚,但他如期高质量完成任务,所有人都刮目相看。很快,陈润成为“敢担当、文笔好”的榜样,被认为公司写企业传记“第一支笔”。那一年,不管走到哪里,大街小巷都在传唱:“北京欢迎你,为你开天辟地。”这首歌似乎也是唱给陈润听的。
润商代表作品展示书架实拍
一年后,陈润进入一家出版公司,希望从策划编辑的角度看作家和作品,更希望从全产业链条看写作,而不只是作家视野的自我成就感。作为从作者转型而来的编辑,在策划和编审图书的过程中,陈润总有修改甚至重写稿件的冲动,对创作的热情像活火山一样深埋心底。有一次,一本具备畅销书潜质的作品安排给陈润负责,但文稿只有六七万字,根本没法出版,但是作者公务繁忙,一口否决继续创作、增加内容的要求,宁可不出版也没时间处理。陈润咬牙提笔,像高鹗续写《红楼梦》那样加班创作,以幕后英雄的身份帮作者完成书稿并顺利出版。
半年之后,陈润还是决定全心投入创作、自己策划、写作,成为自己养活自己的自由撰稿人。那段时间,他一边埋头创作美的企业史《生活可以更美的》,以独立观察者的第三视角系统还原美的发展史,一边同时给四五家财经杂志写专栏,以高强度的刻意训练来适应不同风格、不同要求的写作任务,以此锻炼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文字功底。
2011年,《生活可以更美的》出版后得到美的创始人何享健的认可和赞许,由此结下一段十几年的奇缘。
3、创业与创作:联想、华润、卓尔的故事
2011年,陈润迎来人生重大转机。联想集团计划出一本讲述国际化十周年的图书。由于项目规格高、难度大、时间紧,作者找到陈润等撰稿人联合成立项目组,共同完成这本书的创作。此时陈润已经独立完成一本企业授权的企业史图书,在几个人中唯一具备定制企业史的写作经验,信心十足。
借助联想项目,几个人共同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专门推进项目,陈润成为股东之一,负责内容部门的策划和创作。这件事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两个印记:第一次作为主力执笔者参与世界500强企业图书,第一次创业,从此对企业家的心路历程更加感同身受。这一年,他28岁。
借助这家文化公司的平台和创始人推荐,陈润有机会接触更多杂志和媒体。2012年,陈润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做过一段时间财经评论员,后来还在中央电视台证券资讯频道担任特约评论员。这段经历让他感受到即兴表达和演讲口才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作为财经作家的专业自信。
陈润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证券资讯频道特约评论员
也就是这一年,陈润受《时尚芭莎》杂志邀请,撰写年度最重磅的“芭莎慈善特刊”封面文章,由此得到华润集团认可。陈润深入广西百色、福建古田、湖南韶山、河北西柏坡、贵州遵义五座华润希望小镇采访调研,创作主题画册《美丽中国梦》。2018年华润80周年之际,陈润创作《十年十镇:华润用大爱建小镇》,总结华润建设希望小镇的经验和方法。同时,陈润带领团队为华润集团旗下华润置地、华润医药、华润金控分别撰写产业史专刊。2020年,陈润继续带团队为华润置地创作企业文化故事集与企业史,将华润精神发扬光大。
还是这一年,陈润将视野放宽到全球商业史领域,完成《全球商业一百年1914-2014(上):大商崛起》,得到吴晓波、何力、何刚等财经大咖、媒体主编推荐、认可。此后几年,陈润创作的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四卷本“全球商业史”系列图书出版;2024年起策划并主笔的“世界是部商业史”系列图书陆续出版,读者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中国商业史2025年底出版)商业史中感受到历史长河浩荡、商海风云变幻。
从2012年开始,陈润专注于企业家传记创作,对于互联网行业尤其关注。2013年,谁将是下一个BAT话题火热,腾讯与360的3Q大战之后让周鸿祎和360声名鹊起,经出版社策划、邀请,陈润写作《周鸿祎: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2014年,互联网+成为热门话题,雷军和小米现象引发关注,经出版社策划、邀请,陈润出版《雷军传:站在风口上》,后来又推出《超预期:小米的产品设计及营销方法》《小米传》等小米系列图书。雷军和小米系列图书畅销至今,还陆续出版日文、韩文、中文繁体字版,帮助雷军和小米走向全球。
从2015年起,陈润更加深入、紧密地与企业家建立联系,长期在企业采访、调研、创作一线,奔波在全国各地的企业办公楼、厂房车间,查阅企业档案史料,亲历现场、笔耕不辍,每年独立完成一部企业史图书。随着中部崛起战略落地,湖北作为国家战略支点的地位日渐明显,陈润将视野放归湖北,写作湖北最大民营企业卓尔企业史。此后几年间,卓尔启动脱胎换骨的互联网变革,以致书稿内容不断补充、修订,直到2019年即将出版时对方还告知“新的故事正在发生,不得不讲”。
陈润认为,写企业史有了新挑战,互联网变革对传统企业的影响每年都在变化,财经作家需要适应变化、拥抱变化。
4、美的缘分:写书比读MBA还有价值
令陈润印象最深刻的写书经历,是2016年底受美的集团邀请,前往其总部顺德驻场一年多采访、写作企业史。陈润说,这有点像武侠小说中的闭关修炼,这辈子很少有作家如此幸运得以体验。
为了寻找行业顶尖高手,美的经过多轮筛选,最终邀请了五六位著名财经作家、管理学家、咨询专家参与提案。进入最后一轮,美的提出要求在顺德驻场工作一年,有人知难而退,陈润反而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深入世界500强企业学习、实践机会,他说:“美的是中国家电的龙头企业,也是市值最高的白色家电企业。同时,美的文化非常低调务实,创始人何享健基本不接受采访,能够有这样近距离接触美的和创始人的机会,比读完一个MBA还有价值,应该倍感珍惜。”通过积极争取,他最终脱颖而出,这种认真和执着在行业内极其少见。
于是,陈润找到了两名财经作家作为助手,组建团队在美的驻场工作15个月,陈润团队吃住、工作都在小镇上,很多个夜晚为查阅资料、写作书稿、讨论方案通宵达旦,不知疲倦的连续工作。这段经历对于陈润的影响和改变是翻天覆地的,“一个作家带团队,在一个小镇待一年,全身心写一本书,这在我们行业里面很少见。一个人能待一年就不错了,况且一个新团队是有碰撞、有摩擦的。最终能够待下来把项目做完,对我来说就更坚定了带团队的信心。”
同时,在采访写作过程中中,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对陈润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陈润讲述到,曾经有人问我,顶级企业家如果一定要具备一个特质,只要一个答案,不要三五个,这个特质是什么?起初他觉得很难回答,后来他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就是何享健身上非常鲜明的特质——自律。他说:“自律,高度的自律。这是成功人士的共性,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知道了也做不到。”
2018年4月初,陈润将从45万字精简到24万字的书稿交付美的,并配上大量表格、照片等历史素材,最终完稿得到签字认可。离开小镇之前,陈润需要将过程中的纸稿、资料全部销毁,由于内容特别庞大,美的集团的碎纸机半个小时只处理了一点点。陈润带着团队背着资料,前往美的总部附近的一条河边的桥脚下,点一把火将书稿垒就的“书山”全部焚烧。整整烧了一个多小时,直至春风将灰烬吹散到河里,随春水流向无尽的远方。
在美的项目积累的经验,陈润又陆续在戴尔中国、用友、招商金融、婴贝儿等企业史创作中升华、创新。2018年,陈润写用友企业史,用友创始人王文京在采访时说,创业三十年,他只做了一件事,他相信还会专注在同一个领域。要想在任何一个行业出头,必须要有沉浸十年以上的决心。陈润听完沉默,此时距离北漂正好十年。陈润常去北京北部的用友产业园调研、采访,他2008年初到北京租住的城中村离此不远,已拆迁得毫无踪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陈润感慨,十年,应该有更大的突破了。
5、道路与梦想:以史明道,以道润商
随着早期共同创业的股东陆续退出,陈润一直独自前行。到2018年,陈润已经将公司更名为北京润商文化,树立“以史明道,以道润商”的使命,“为标杆企业立传塑魂”。润商不仅撰写企业史、企业家传记,而是要成为一家企业品宣定制解决方案服务商,提供“管理咨询+品牌策划+图书出版”体系化服务。
陈润说:“一个人能够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他大量招聘资深媒体记者和知名高校毕业生,将自己多年积累的采访、研究和创作经验,总结出一套系统研究方法和精益写作手册,后来他带领同事写出一本《故事写作课》的图书,将企业定制写作经验和盘托出,毫无保留的分享给想成为商业写作者的后来人。
凭借“客户满意、用心链接、终身服务”的价值观,近年来,润商陆续为招商局、华润、中海油、光大、中国通用技术等央国企和阿里巴巴、美的、戴尔、卓尔、用友、光威、习酒等近百家知名企业提供图书创作和出版服务,其中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公司、隐形冠军占70%,涉及金融、地产、生产制造、家电、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成为企业定制图书的专家与领导者品牌。
润商合作的部分客户
2024年,润商受习酒集团邀请,同时启动“何以习酒”三部曲图书项目,开展策划、采访、创作。此后,润商习酒项目团队前往贵州省习水县赤水河畔,展开深入采访与调研。经过潜心钻研、匠心写作与修改完善,第一部《何以习酒——品质之道》已顺利交付,另外两部作品仍在顺利推进中,预计2026年春节前后完成。2025年,陈润正在执笔撰写一部世界五百强企业图书,预计2027年初出版。
此外,陈润还策划、主笔、出版了“全球商业史”系列、“世界是部商业史”系列、“全球财富家族”系列、“中国著名企业家传记”系列、“精英家族家风传承”系列等100多部具有影响力的图书作品,畅销日本、韩国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堪称最了解中国本土企业实践和理论体系、精神文化的知识服务机构之一。其中,“中国著名企业家传记”系列图书全精装、高品质,陆续出版了任正非、段永平、马云、雷军、董明珠、王兴、钟睒睒、张一鸣等50多部著名企业家传记,自2020年上市以来深受读者欢迎。
为了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家传记事业发展,陈润于2021年12月发起创办登峰传记图书奖,以“纯粹简单、拒绝赞助”为宗旨,邀请知名出版人、财经媒体主编等专家学者担任评委。自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广受出版界、企业界、财经界和读者认可,每年吸引近百本参选图书,入范图书颇具代表性,被誉为“中国商业传记写作的最高水准”。
2025年,润商武汉公司正式运营,陈润计划在企业传记写作培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等领域探索开拓。他说:“我们致力于为有思想的企业提升价值,为有价值的企业传播思想。作为中国商业观察者、记录者、传播者,我们将聚焦于更多标杆企业、行业龙头、区域领导品牌、高成长型创新公司等有价值的企业,重塑企业家精神,传播企业品牌价值,推动中国商业进步。”(作者 唐新 财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