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黎明,潮水拍岸,也拍醒一座城市的脉搏。一辆自行车、一个小箱子,27年前,一个穿梭于威海街巷的送货青年,如今成为中国医药物资协会零售药店分会的会长、山东燕喜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带着燕喜堂从单体小店做到千店连锁,眼下,又在行业洗牌与线上冲击中,以“专业立身”的坚守与“健康管家”的革新,努力诠释着“卖药治病”的永恒价值。他叫于志刚,他说:“时代烈风呼啸向前,我们只做一件事——把药送到需要的人手里。”
二八自行车驶出的医药版图
1998年,于志刚筹集数千元开设了一家小保健品店。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送货,一天能骑几十公里。自行车上的小箱子就是他创业的全部家当,从这家跑到那家。“最远一天骑了50多公里,回来连饭都不想吃,只想睡觉。”他用一辆单车,丈量出了燕喜堂的健康半径。
2002年,我国放开药品零售,他抓住机会,开办了燕喜堂医药连锁。如今20多年过去,当年的自行车升级为冷链配送车,门店数突破1000家、员工总数4000余人、销售总额突破20亿元,山东燕喜堂的名字,牢牢地刻在了胶东大地上。
老字号骨子里的“专业”DNA
燕喜堂的名称源自祖上的一枚梨木方章,章上刻有“燕喜堂记”。“燕喜堂”不仅仅是一块商业招牌,更是流淌在历史里的医药血脉。
虽然有着百年历史,但燕喜堂并没有故步自封。面对医药行业的激烈竞争,董事长于志刚始终认为专业力是药店生存发展的根本。“药房需要聚焦主业,以顾客为中心,把药卖好,把病治好,才是药房的基本价值。”
全员淬炼:从2018年开始,燕喜堂定位为“专业提升年”,加强员工专业性培养,所有入职的新员工,不分年龄、学历、职务,都需要经过一段封闭式培训,从体能到技能全方面提升。
慢病攻坚:公司很早就投入慢病建设,并设立慢病专员团队,人均年投入8-9万元,年总成本超数百万元。“这笔钱不能省”,于志刚强调,“专业服务是实体药店对抗价格战的护城河”。
线上突围:私域引流+健康管家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互联网和5G等新技术的应用,新消费人群正在形成。2019年12月1日,新的药品法正式实施,网上处方药随之放开,药房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极大影响。山东燕喜堂启动战略转型,2020年,燕喜堂将医药电商列入战略性项目和任务,专门设立了新零售部门,加强第三方平台和私域销售,2020年,燕喜堂的O2O“网定店送”业务实现400%的增长,在威海市场占有率达到60%-70%。
在公域平台,药店拼的是价格,而在私域平台,更多的则是拼服务,燕喜堂微信小程序的商品更加多元化,包含第三方平台缺少的药妆产品、跨境化妆品和更丰富的OTC药品以及慢病药品。
通过嫁接在线问诊、慢病咨询等服务,燕喜堂希望以综合服务平台的模式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打通药店、药品和医院之间的链接,先后引入互联网医院、AI问诊等新模式,通过对“服务+体验”的升级,为消费者营造一个更具参与性的健康新空间,从而将自身打造成为集慢病管理、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等于一体的首席健康管家。“我们要做解决健康问题的专业药房,而非只是卖药商店。”
未来图景:凛冬已至 春归可期
2024 年,行业寒潮骤至。
药店经营困难越来越多出现在行业报道中,营收、利润与客流下滑成为行业普遍现象。于志刚坦言燕喜堂也在面对这种局面,“尤其是在今年4月份后,我们的运营团队明显感受到经营压力增大。”
于志刚预估,明年将有10%的门店关闭,即7万家药店被迫退出市场。“这是市场出清劣质产能的必要过程”但他仍然坚定表示:“有人问我药店行业还是一个好行业吗?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
在今年7月的中国医药流通贸易大会上,他再次强调实体药店的不可替代性:“无论时代怎么变,‘卖药治病’的本质不会变——变的只是服务形式。”
身兼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会长、零售药店分会会长的于志刚接受环球云媒专访时表示:“在药品上把握质量,做老百姓信赖的药房。无论时代如何变,‘卖药治病’不会变。”他相信实体药店不会消失,但必须转型创新。他的目光已经投向更远的未来——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线上线下融合。
“企业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于志刚望向窗外,“燕喜堂要穿越周期,就要用更便捷的工具和手段把健康送到百姓手中。”相信燕喜堂会在他的带领下,穿越时代风浪,奔赴更辽阔的未来!(文/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