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学历、年轻人、白领”逃离写字楼,扎堆去干体力活的现象,已经演化成一类新的职业选择。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蓝领”或“轻体力活”,你会发现很多人在分享自己的经历。白领流入蓝领阵营,和银发就业、失业潮、大学生就业等词汇,同在这个时代频率中呈现。
近日,国内权威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将目光投向“白领转型蓝领”这一群体,采用问卷形式展开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千余份,试图了解职业新选择的背后,包括原因、就业现状、职业规划等多方面情况。就业的变动趋势不禁让人思考:择业标准是否该被重新定义?变化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发生,意味着什么?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到21.9%,相当于每五个青年,就有一个处于待业状态,该数据也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新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白领就业正面临挑战。白领群体“就业难”的另一面则是蓝领群体“招工难”,人社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最缺工”的职业排行中,制造业、服务业等蓝领缺工状况持续。
与此同时,社媒语境中不断提起“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出走格子间去干体力活”,流行语折射出的却是某种时代情绪。这些新变化反映了劳动者正不断探索职业上的更多可能性,此次调研将从事相对较低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且主要分布于城市服务业的职场新群体称为“新蓝领”,与传统蓝领以制造业或建筑业且从事体力较高的单一重复性工作不同。
【6成“新蓝领”处于全职状态,半数出于经济需求】
根据调研,6成“新蓝领”是全职就业群体,从业者以90后居多,占比达65.6%。关于探索“新蓝领”的原因,二分之一参与调研的从业者表示主要出于经济需求,其次是个人技能导向(17.5%)、过渡选项(10.6%)、个人兴趣(7.5%)、失业等客观就业因素(6.3%)。
【“体力劳作”不再是蓝领代名词,“工作时间自由、同事关系简单”取而代之】
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和需求个性化,“蓝白”之间的界限也有所模糊,蓝领不再是“体力劳动者”“简单重复劳动”所能概括。实际工作中的体验究竟如何,受访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工作时间自由(44.4%)、门槛低,要求少(41.4%)、工作关系简单(38.1%)、收入有保障或更高(36.2%)、工作时间规律(30.6%)是排名前列的评价。
【57.5%愿意继续从事“新蓝领“,中心城市需求旺盛】
“新蓝领”供需呈现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虹吸”效应,一线城市“新蓝领”主要来自周边省份,非一线城市多来自省内。调研中,57.5%“新蓝领”表示会继续在行业中深耕,高流动率是该人群的一大特征。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认为,制造业蓝领从业者就业稳定性高于服务业,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业的蓝领从业者,工作时长在2年及以上的占比远低于整体水平。
【48.6%白领与25.9%大学生对“新蓝领“兴趣较高】
关于新职业的探索,7成没有相关经历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愿意尝试新蓝领工作”。其中,白领群体与大学生群体占比最多,分别为48.6%和25.9%。与置身其中的从业者不同,他们工作选择的关键词是“体验”。调研中,个人兴趣(30.6%)、经济需求(23.2%)、追求自由和灵活的工作(16.7%)是排名前三位的理由。
【职校生逃离“蓝领“,大学生奔向”蓝领“】
具体看不同学历的学生选择,职校生不愿从事蓝领的比例高于本科生3.82个百分点。与此相呼应,根据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的一项问卷结果,职业院校学生不愿选择当“蓝领”有多重原因。其中,生活枯燥单一(61.9%)、工作前景不看好(61.04%)、工作环境差(52.87%)等是主要原因。
【技能蓝领正在成为“香饽饽”,新一代蓝领职业期望值更高】
蓝领职能缺工已久,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根据前程无忧网站数据,2023年一季度,酒店/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是岗位需求增长排名前列的行业,这也是“新蓝领”集中的行业。从职业分类来看,博物馆/美术馆引导员、园艺师、咖啡师成为受访者最想从事的职业,选择占比均超20%。瑜伽教练(16.4%)、面部护理师、陪诊师(14.3%)、裱花学徒(14.2%)、技工(12%)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也是热门选项。
技能蓝领人才正在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有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技能人才的总量占比在不断提高,但是与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对比来看,比重还是偏低——不到30%,而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的这一比例达到70%~80%。业界普遍认为,与发达国家的趋势类似,未来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蓝领会随着数字智能化转型而需求激增,这也会带动蓝领整体向技能型转变,从而获得高收入与更多社会尊重。
【薪资收入仍是求职主因,工作安全性与稳定性排名靠前】
随着技术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新蓝领”的职业期望值高于老一代蓝领,对薪资待遇、社会保障、个人发展等提出了多方面的诉求。在求职环节,薪资收入(61.8%)是其最在意的因素,其次是工作稳定性(44.4%)、工作和自身能力的适配性(36.3%)、工作安全性(31.3%)、工作环境(23.8%)、离家远近(22.5%)、社会保障(21.9%)。
追溯蓝领和白领的区分,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前者通常指从事体力和技术劳动的工作者,后者则是非体力劳动工作者的代表。然而,蓝白身份的内涵和象征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下的现实境况让白领也体会到了一定的危机感。随着全球技术革命进入新阶段,一些白领岗位将面对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威胁。在那时,也许只有具备高度独特性、创造力、提供人际关系服务的劳动能够得以幸免。可以想象的是,未来蓝领、白领的界限会更加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