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上有消息称,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计划于7月14日宣布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目前,市面上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的无糖汽水品牌均有使用这种添加剂。
一石激起千层浪。阿斯巴甜致癌的消息不仅上了微博热搜,A股也迎来震动。6月30日,代糖概念板块直接大幅拉高,莱茵生物、保龄宝涨停,华康股份涨约9%,丰原药业、金禾实业涨超6%,醋化股份、晨光生物涨约4%。
代糖概念涨停的背后逻辑也好理解,市场认为以阿斯巴甜为代表的人工合成代糖,未来有可能逐步退出市场,其市场份额将被非人工代糖鲸吞,进而带动天然甜味剂市场份额提升。上述几家涨停的公司的主营业务多为天然甜味剂。
那么,又会有哪些代糖产品能在新一轮变革中乘势而起、代替人工合成甜味剂傲立潮头呢?
01 正在被抛弃的人工代糖
人工代糖历史悠久。1879年,一位美国的教授在提取煤焦油时,无意发现了一种名为邻苯甲磺酰亚胺的甜味剂,经过测试,其甜度相当于蔗糖的300-500倍。于是,他给这种甜味剂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糖精。
糖精的出现意义非凡。一方面,彼时受限于蔗糖产量低下,供不应求。战争时期,蔗糖更是以战略储备物资被严格管控,普通大众难以接触到糖类产品;另一方面,一些糖尿病患者想吃甜味产品,糖精由于不被消化的特性很好满足了特殊人群的需求。
高甜价比+满足特殊人群需求,这两项作用贯穿着人工代糖发展历史。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对人工代糖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多的质疑。
梳理一下人工代糖的发展历史会发现,从最初的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到安全性更高、口感更好的安赛蜜、三氯蔗糖、纽甜六次产品迭代,几乎每一代人工代糖都存在巨大的健康争议
第一代人工代糖糖精,在历史上被多次禁用。1977年,动物实验表明老鼠摄入大量的糖精后能诱发膀胱癌,因此在这一年加拿大禁用糖精。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也对含糖精的食品标明糖精可能致癌的警告。
第二代人工代糖甜蜜素,于1933年推出,甜度约为蔗糖的50倍,存在致癌风险,在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世界40多个国家禁止使用。我国对其使用也有明确限制,可应用在水果罐头、果冻、冷饮、复合调味料这些食品类目中,并对其用量有严格的限制。除上述食品外,其他食品一律不得添加甜蜜素。
第三代人工代糖阿斯巴甜,阿斯巴甜于1965年开发,1970年代正式生产,甜度约为蔗糖的 200 倍。曾经也被FDA拒批,且不适合苯丙酮尿症患者食用。目前仅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使用。
第四代人工代糖安赛蜜和第五代人工代糖三氯蔗糖,则分别于1967年和1976年推出,甜味分别约为蔗糖的200倍和600倍。但科学家们仍发现了一些潜在问题:比如安赛蜜含有致癌物二氯甲烷,长期接触可能会导致头疼、恶心、精神错乱和癌症;三氯蔗糖有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和肠漏的风险。
第六代人工代糖纽甜则于1993年研发,我国2003年正式批准通过,欧盟2010年通过。甜度是蔗糖的7000-13000倍,甜度倍数高,甜味纯正,无苦味及其它后味。由于甜度高,难以把控,目前应用上不太成熟,并且也存在可能改变动物肠道菌群,造成代谢的潜在安全问题。
从上述角度不难看出,人工代糖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健康争议。但客观来讲,低频次低剂量的经过食品安全监测的人工代糖品类,依旧存在存续空间。只不过,消费者安全意识持续提高的背景下,人工代糖市场正被消费者抛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02 “无糖”饮料市场蓬勃,代糖行业正迎来春天
“需要天然健康的产品”已逐渐成为全球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尤其是控糖的趋势愈发明显,无糖饮料市场从少人问津正步入发展快车道。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研究及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2015~2022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由22.6亿元飙升至199.6亿元,预计2023~2027年将持续放量增长,市场规模有望达748.9亿元。
下游市场巨大体量也有力带动着上游代糖行业迎来发展的黄金阶段。
目前,代糖分为人工代糖、天然代糖和糖醇。按照技术划分来看的话,人工代糖主要是以化学方式合成,天然代糖是从植物中提取,糖醇介于人工与天然之间,主要通过微生物发酵得来。
根据西部证券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整个代糖市场格局还是人工合成甜味剂占据主要市场,即使近年略有下滑,但2020年市场占比仍高达70.59%,其中阿斯巴甜作为人工合成代糖中的主要产品,更是占据了36.2% 的市场份额。
在全球无糖食饮市场进入快速发展、受众群体迅速扩大的阶段,使用添加量最多的产品更应该受到严格地审视,此次IARC发布资讯掀起舆论大波,相信也是基于对消费安全性的慎重考虑。
那么除了人工甜味剂外,是否还有其他更安全的代糖产品可供消费者安心食用呢?
03天然代糖或成“减糖”最优解
事实上,天然代糖比人工代糖的历史更为悠久。早在几百年前,巴拉圭、巴西居民便开始食用甜菊糖苷,至今未发现有任何毒素。随着人们追求健康“减糖”生活的普及,天然代糖取代人工代糖的趋势愈发明显。
目前,市场上天然甜味剂主要为甜菊糖苷与罗汉果甜苷两个品类,分别从天然植物甜叶菊与罗汉果中提取而来,未经过任何化学变化,甜度约为蔗糖的200-300倍,无热量,是目前代糖行业中唯一具备“天然”+“无糖”双重概念的产品,是人工合成甜味剂的宝藏替代品。特别是罗汉果甜甙,是目前唯一食药同源的天然代糖产品,口感优良,具备清咽润肺等功效,拥有较高的海外市场认知度。
虽然早些年,天然甜味剂尤其是甜菊糖苷会被品牌诟病存在植物特有的后苦味,但随着多年技术的发展,目前天然甜味剂已经具备成熟的配方应用基础,风味和口感等问题已得到充分解决。
另外,在成本方面,尽管人工代糖的“甜价比”(即获得单位甜度口感的价格)优势明显,可以最大化地控制和压缩成本,但甜菊糖苷的甜价比也已经下降到蔗糖的五分之一,也只是阿斯巴甜的2.5 倍,并且一瓶饮料里高倍甜味剂添加量少之又少,因此对品牌方来说,单瓶甜味剂应用成本的浮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综上,无论从口感体验或单位甜度成本方面分析,天然甜味剂都具备替代人工合成甜味剂的条件,并且天然甜味剂更能达到消费者对于“天然、健康、安全”的更高需求,品牌方将更有动力选择使用天然代糖。从消费端来看,人工代糖多年争议加深了消费者对其的恐惧,这也更坚定了产业端向更安全代糖转向的决心。
04 谁会成为最大赢家?
从行业格局来看,当下人工代糖市场体量约为70-80亿美金,而天然代糖约为10亿美金左右,将近7倍的替代空间,或者即使只是10%的替代率,天然代糖市场体量也可达到翻倍的效果。
站在二级市场的角度来看,天然代糖取代人工代糖的趋势,存在极大的投资价值。
从上周五股价表现来看,人工代糖的金禾实业涨幅为4.89%,以天然代糖为主的莱茵生物,以及糖醇类的三元生物和保龄宝实现了一字涨停,可以理解为二级市场更加认可天然代糖与糖醇类,人工代糖则处于观望状态。可能有人会疑惑,为何以人工代糖为核心业务的金禾实业股价也实现了涨幅?背后的逻辑是,金禾实业主要产品是安赛蜜、三氯蔗糖的供应商,不少人认为人工代糖不会快速退出市场,其他未被大众认知的人工代糖依旧有市场空间。
糖醇类的公司实现了涨幅,但也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在消费者认知中,糖醇类产品略逊色于天然代糖;二是行业经过面临产能过剩,供大于需的局面。
相关机构统计,仅6家头部生产商可生产的赤藓糖醇总产能就将达到44.5万吨/年,而这一产能已是2021年中国赤藓糖醇总消费量的20倍。但在需求端,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2年全球赤藓糖醇总需求为17.3万吨。据天风证券预测,到2025年,赤藓糖醇的市场需求量才接近30万吨。
总的来说,相较于人工代糖和糖醇,天然代糖的逻辑传导会更加顺畅。作为国内主要的甜菊糖苷和罗汉果甜苷供应商,莱茵生物是主要关注标的之一。
年报显示,莱茵生物天然代糖业务近几年迎来快速增长,莱茵生物2022年天然甜味剂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89亿元,同比增长 40.36% ,领先行业增速水平。连续多个季度保持两位数的营收增速。日前,莱茵生物与帝斯曼-芬美意签订不低于6.8亿美元销售额的五年期新协议,提前锁定未来五年业绩增长。
此次阿斯巴甜“危机”事件最终还是要看IARC于7月14日的最终宣布结果,当然任何食品的安全性问题都不能抛开使用剂量来单独讨论,这样得出的研究结论才会更客观与严谨。
我们认为,在人们追求健康的“减糖”趋势不会改变的背景下,天然代糖取代人工代糖或许只是时间问题。而在行业变革浪潮将起的现今,究竟哪个代糖企业谁能脱颖而出,就看各家公司各显神通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